本报讯 (记者 宋延涛 通讯员 唐欣)“居住在社区,就业有园区。两区同建让我们提前过上了城市生活。 ”6月2日,平原县坊子乡大蔡社区农民郭平祥说。郭平祥今年44岁,去年12月拆除了原来的平房,搬进了社区新建的居民楼,他与女儿也在附近工业园内的史丹利化肥(平原)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
像郭平祥一样,自 2009年开展两区同建以来,德州市有15万多户农民告别了原来低矮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实现就地城镇化。今年5月13日的《农民日报 》头版头条刊发 《一个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介绍了德州市通过两区同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标志着德州市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的德州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构想,到底新型城镇化的路子怎么走,各地都在探索。德州市实行的居住社区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实现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双转变,找到了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自2009年以来,通过两区同建,全市已建成农村社区378个,基础设施实现了“五化八通八有”,配套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社区附近配套建设各类产业园区876个,30万农民实现就近就业。 2012年,农民来自各类园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跃居全省首位,农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
城镇的两个主要指标是人口超过3000人,70%的人实现非农就业。两区同建后,德州市新型社区人口规模都在5000人以上,农民把土地流转到种粮大户或农业合作社后到产业园区打工,从事非农就业。
两区同建还解决了农民进城后带来的城市拥挤、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业不离家、就地市民化”的美好愿景。全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党国英认为,德州的两区同建,找到了传统农区城镇化的切入点、总抓手。通过农村就地城镇化使城市重心下移,加速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培育与成长过程,有效规避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和“农村病”,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打造了新平台,对全国广大传统农区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具有示范意义。
新闻推荐
6月17日,记者来到宝丽洁公司采访时,正遇到该公司董事长焦文玉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自2000年焦文玉带领几位下岗女工创办宝丽洁公司以来,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该公司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保洁企业,业务几...
平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