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在平原县龙门水库建设现场,挖掘机、运输车来回穿梭,正在做开工前的准备。目前,龙门水库东库区排水工程已基本完成,运土完成70%,近期将全面开工。
龙门水库是德州市第4个获批的南水北调续建配套项目,总库容689万立方米,预计2014年12月竣工蓄水。 “水库建成后,年供水量 800万立方米,可消化江水0.12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我们平原县城区工业用水问题。 ”陪同采访的平原县水务局副局长宋庆波介绍说。
调蓄2亿立方米长江水,水源得到“双保障”
德州市属水资源匮乏地区,常年依靠黄河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1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的61%、全国的20%。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寻找新水源势在必行。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穿过德州,为德州市提供了新的水源保障。据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德州段工程位于夏津、武城境内,总投资19.68亿元,包括大屯水库蓄水工程、截污导流工程、灌溉影响处理工程和七一河、六五河输水工程等4部分,设计年供水2亿立方米,于2010年开工建设。
9月7日,在武城县大屯水库蓄水工程现场,记者看到工人在对周边道路进行硬化施工。这个全国最大的全库盘防渗铺膜平原水库,设计总库容5209万立方米,调蓄后可为德城区、武城县城区供水。目前,该工程已完工,具备蓄水条件。
市南水北调管理局副局长董书芳告诉记者,大屯水库与丁东水库库容相当,是德州市第二座库容在5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极大增强了水资源调蓄能力。 7月份进行了试运行,已蓄水2000万立方米。目前,南水北调东线德州段主体工程已完工,计划年底前通水。届时,德州市群众将用上长江水,水源方面实现“双保障”。
新鲜“血液”注入,经济生态实现“双赢”
水被誉为工业的 “血液”,近几年德州市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县域经济、工业园区发展迅猛,对水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德州市利用南水北调工程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高标准推进配套续建工程,破解工业用水难题。
董书芳介绍说,德州市配套续建工程引水线路总长243.79公里,整个工程分为德州市区、武城、夏津、旧城河4个供水单元,其中德州市区供水单元由大屯水库引长江水至德州市区,线路全长31.1公里,设计年供水量1.1亿立方米。该工程以长江水作为水源,可有效满足城区生活及华鲁恒升等重点企业用水需求。
在德州市,作为备用水源的地下水局部开采严重,已形成两个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南水北调工程为德州市工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可以减少地下水源的开采。同时,通过调蓄长江水,也保证了德州市生态景观用水,德州市已建成省级水利风景区8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处。
借助南水北调规划,构建“六纵三横”大水网
借助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2009年德州市全面启动德州水网建设,计划10年投入175亿元,建设以“六纵三横”为主框架的水网体系,包括防洪排涝、农业灌溉、南水北调、饮水安全四大工程,以此彻底改变德州水利面貌。
4年来,全市水网建设完成投入97亿元,是过去20年水利投入的总和,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4万处。特别是全市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102条支流河道全部治理完成,3年补上了过去30多年的治理欠账。
大水网建设提升了水利保障能力,最直接的成效体现在防汛上:统计数据显示,在同样超过“64雨型”的情况下,2012年汛期与2010年相比,泄洪时间缩短8天,减少农田积水面积170余万亩;今年汛期,治理后的德惠新河流域45天降雨量达568.7毫米,达到了该流域常年一年的降雨总量,超过2012年同期100毫米,但基本未形成灾害,流域百万人民群众生产稳定、生活安定。□本报记者 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 刘吉贵 任俊莉
新闻推荐
平原残疾青年李洪波10年无偿献血,他说——
平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