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通过实行腾笼换鸟、“零土地”项目、项目用地“瘦身”,破解企业用地瓶颈,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土地要素制约了很多地区项目建设。
平原县通过实行腾笼换鸟、“零土地”项目、项目用地“瘦身”,破解企业用地瓶颈,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提升了土地“生金力”。
腾笼换鸟,向存量要空间
2月15日,记者在平原县安华瓷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访,看到陶瓷新材料吨缸下线生产。 “缸坯在窑炉内经过排烟、预热、烧成等过程, 30小时就可出成品。我们日产可达 300只,年可实现利税6000万元。 ”该公司总经理王志平介绍说。
安华瓷业是一家生产酒瓶的传统企业,去年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计划新上陶瓷新材料吨缸项目和海纳百川花纸项目,急需用地。平原县引导该企业并购经营不善的博泰减速机有限公司,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起了新项目,使180亩地效益增长了10倍。
该县对现有企业用地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强化闲置和低效用地清理处置,向存量要发展空间,让低、弱、小的 “麻雀”腾笼,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的“金凤凰”。目前全县通过腾笼换鸟解决了7家企业项目用地难题,节约土地634亩。
实施“零土地”项目,向技改要效益
在平原县,化工、造纸、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对水、电、煤等能源消耗相对较高,生产工艺需要改造提升。为此,该县围绕设备更新、技术提升、工艺循环,选择24家传统企业,投资10多亿元,实施26个“零土地”项目,向技改要效益。
阳煤平原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11亿元,实施了尿素生产线综合能量优化节能等3个技改项目,在不占用新土地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水电消耗。项目全部完成后,年可新增利润7250万元。泰鼎新材料有限公司实施了造纸废渣焚烧与锅炉系统改造节能项目,在原厂区对锅炉实施改造,将造纸废渣烘干后进行焚烧,年处理造纸废渣7.25万吨,年节约标准煤3.1万吨,实现利润1229万元。
据了解,26个“零土地”项目通过科学规划,全部在原车间内操作,不仅提高了产品档次、节约了能源,还节约土地7万平方米,年增加销售收入近10亿元。
项目用地“瘦身”,向科技要效益
平原县把亩均税收作为项目取舍的新标尺,设置了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等硬杠杠,规定亩均税收10万元以下的项目不予考虑;对于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亩均税收20万元以上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成立由县领导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全程跟踪服务。
该县通盘考虑,进行项目用地“瘦身”,引导企业向科技要效益,提高了项目质量。超高亮度LED芯片生产项目由山东天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通过科技创新,达到集约利用空间的目标,项目达产后亩均税收将达到56万元。
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平原县土生土长的企业,随着发展需要,急需用地支持。该县帮助企业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生物发酵研发中心,缩短了葡萄糖酸钠发酵时间,生产线年产能力由 5万吨提高到 6万吨。在占地面积、设备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利润却提高了20%。
目前,平原县新上项目占地面积减少近三成,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升至95%。
□本报记者 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 任俊莉 姚磊
新闻推荐
2月20日,平原县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麦芽糖(醇)项目试车生产。该项目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国际先进的微生物发酵技术,把玉米淀粉向高端链条拉长,生产海藻糖、麦芽糖等多个系列的糖醇产品。全...
平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