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是平原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 “两个轮子”,借助双轮驱动,平原经济加快转型,走出一路上扬的曲线,全县主要经济指标越来越好看,经济内生活力越来越有劲——
本报讯 (记者 王怀明 特约通讯员 魏长锋)据统计,从2011年至2014年,平原国税收入从26376万元跃升至43562万元,全市排名上升至第7位。从近四年的国税收入分析看,平原与周边县市相比追赶趋势明显,与前面的标兵差距在缩小,与后面的追兵差距在拉大。
去年,平原县主体四税达到4.25亿元,同比增长24.47%,列全市第2位,今年前两个月,主体四税增幅继续在全市领跑,稳居第2名。同时,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税、高新技术产值等经济 “黄金指标”增幅也居全市前列,这些表明平原县内涵式增长的格局正加速形成。
拉动这些数据曲线一路上扬的动力是什么? “动力是双轮驱动,这两个轮子一个是工业经济,它盘活了平原经济存量;另一个是招商引资,它做大了平原经济的增量。”县委常委、副县长谷举族分析说。
内涵式增长是一种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增长方式,近年来,平原提出并实施了 “1515”工程,围绕 “税收增长路径”,务实发展工业经济。县里每年都列出大企业、重点项目培植计划,举全县之力,培育平原 “航母型企业”。
抓住了 “1515“工程,就抓住了引领平原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 “牛鼻子”。据统计,2011年,全县工业企业纳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只有2家,至去年底达到了14家。大企业是经济发展的 “基本面”、 “压舱石”,大企业的持续活力证明,新常态下,平原工业经济运行始终处在一个健康合理区间。
与工业经济轮子高速运转同频,平原招商引资的轮子也持续发力。据统计,去年,全县140家纳税过千万的工业企业中,招商企业占据了8家,成为平原发展主力。部分企业也 “借商而起”,原县制药厂与上海医药集团合作,成立信谊制药公司,税收从2012年的300多万跃升至去年的1000多万元。
项目建设最能检验平原招商成果,经过几年惯力积聚,去年平原项目建设,在速度、规模、科技三个主路径,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从落地那天起,嘉施利项目就不断刷新着平原项目建设速度的纪录,创造了同行业项目建设史上的多个第一。整个项目从开工到118米的高塔封顶仅用了52天,一期工程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9月,嘉施利速度已成平原乃至全市项目建设的一面旗帜。
“去年,嘉施利实现税收733万元,今年,我们公司继续完善一期配套设施,新上二期水溶肥生产线,力争年纳税1500万元,一举跨入平原千万元俱乐部”,嘉施利 (平原)公肥有限公司总经理龚正桃说。
嘉施利速度在平原县诸多项目现场 “复制”。去年以来,济铁物流园一期、嘉施利复合肥、瑞茂无纺布、华运农机等22个项目建成投产。中远新能源、豪门新型墙材、绿能科技、协和太阳能发电、史丹利三期等18个过亿元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项目建设速度呈现出了蓬勃向上的 “井喷”之势。
铁路物流代表了平原项目规模,济铁物流园项目是全省铁路物流战略布局中 “最晚列入规划、最早开工建设、唯一开工建设”的物流大平台。项目一期工程已于去年9月份竣工运营,年煤炭吞吐能力900万吨。项目二期主要建设成品油石化区、商品汽车作业区,年新增作业能力5000万吨。项目全部建成后,年设计作业能力达1亿吨以上,上缴税金6亿元。
科技含量高,也是平原项目鲜明内涵特征。近年来,德法尔电子、天美电子、日升科技、鸿荣电子等科技型项目相继落户平原,这些项目不仅占地面积小、税收贡献大,而且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未来将成长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德法尔项目生产研发的电子化学品、芯片镀膜材料拥有美国、欧洲、中国17项授权专利,打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新常态下,今年平原锁定了63个企业和27个重点项目予以重点培植,县政府也将研究出台推进 “1515”工程的相关政策,依托这些大企业、好项目支撑,平原内函式发展空间将更大,发展指标也将更好看。
新闻推荐
平原县前2个月进出口增幅居全市第一,平原县前2个月进出口增幅居全市第一
本报讯 1-2月份平原县进出口总额完成2204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1%,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其中,出口完成2018万美元,同比增长60.7%,增幅位居全市第一;进口186万美元,同比增长44.2%,增幅居全市第三位。...
平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