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我与《德州日报》相识随影了16个年头。回顾这16年的时光,受益颇多,说来却也别有一番感慨。
将自己跟《德州日报》联系在一起最初的记忆是16年前。那是我刚刚毕业走出大学校门,被分配到庆云一个最边缘的乡镇,每天与村里老百姓打交道,与学校里的书卷墨香相去甚远。这对于喜欢泡图书馆的我来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总觉少点什么,想找寻一点儿书卷的味道。在乡镇上与书香最近的那便是报纸了,而像我们这般人员最易接触到的就是《德州日报》,如此一来便与《德州日报》相识。每每傍晚,就到办公室等待邮递员的身影,主动帮他们分发报纸,给领导分完后拿一份多出来的《德州日报》,回宿舍细细看来,这种阅读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品读,从一版到四版,一字不落地精研细读,甚至有时把其中的错字给揪出来,画上一个大大的圆圈,只是没有做那个“好事者”给报社打纠错电话。起初读《德州日报》只为打发寂寥时光,无形中却受益颇多,恰是这无意识的阅读悄无声息改变了我的人生。
那是1999年的8月,县里招考一批公务员,我也理所当然地报了名。有一道题如今还是记忆犹新,是根据材料用倒金字塔结构写一则新闻消息。此题看似简单做起来不易,据说得高分者不多。其实自己根本不懂什么是倒金字塔结构,而我却是佼佼者,或许这是《德州日报》的功劳,《德州日报》的阅读无对形中嗅到了新闻的气息,闻到了新闻的灵气。就这样,通过招考我进入了庆云县委宣传部,成了一名专职新闻通讯员。从此,开始了我的新闻写作之路。
《德州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作为新闻战线上的新兵,此时再看《德州日报》时,已不再走马观花,而是以《德州日报》为师,用心去读,领悟其中的技巧,平时难以领会的意味,忽略过的细节,这时细细品味,真正提笔写新闻时,还要重新设计一番,重新思考一番。对于自己喜欢看的、有价值的稿件,我会裁剪下来,收藏好。读它、剪它、用它、贴它,成了我每天工作和生活的必修课。通过学习,我长了见识、掌握了写作基本技巧,找到了写作的感觉,我的作品便陆陆续续在《德州日报》见报。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见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铅字,名字赫然纸上的时候,我简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
收获最大的还是报社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结交了诸多新闻、文学和摄影界的老师朋友。许多编辑、记者和同仁朋友,起先是通过《德州日报》认识了名字,后来成了朋友,甚至成为今生的莫逆之交、忘年之交。朋友间每每闲聊,大都会谈到最近抢眼新闻、人生阅历和人生感慨,笔的交流,心的交汇,那种惬意、那种喜悦,是一种陶醉,更是一种收获的享受。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优乐每相亲。多少年来,也许是职业养成的缘故,我看新闻、阅读报刊,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一天也不能少。即使如今网络及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也不能代替对报纸的阅读,甚至有时候能蹭一手油墨,那才感觉是新闻的味道。16年的相伴时间不是很长,却弥足珍贵,让人记忆悠长。前几日,报社老师要我写点“故事“,落在纸上,却是我对报社人的崇敬、眷恋以及报社人对我的一片深情,一片关爱。
在《德州日报》创刊25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德州日报》越办越好!
□张秀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韩超)日前,205国道示范工程德州段通过交通部验收。这一条高标准的示范路不但方便市民出行,更引领了德州市现代路网数字化管理的方向。205国道德州段起点位于庆云县和河北省盐山县省界,终...
庆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