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村容村貌,为群众趟出致富路,集资成立“新风基金”……担任村支书短短两年,王皇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庆云县采访时,宣传部的同志建议我去采访一下严务乡王皇村党支部书记王俊东,说:“他可是位治村能人。 ”
王俊东今年53岁,2013年乡党委任命他为王皇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选举时几乎全票通过。
上任以来,他改良了村里的盐碱地,带领村民搞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从严治理村庄“脏、乱、差、散”问题,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号召村里群众集资建立“新风基金”,开展孝德评选,倡树新风……
“现在俺们村里整洁了,村民腰包也鼓了,村风也正了,这都是俊东的功劳! ”7月15日,记者来到王皇村,村民们争相夸赞王俊东能干。
没有好环境,怎么能致富?
王皇村环境基础差,道路坑洼不平,加之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三大堆”现象突出,严重制约着村里的发展。王俊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4年,王俊东趁着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东风”,加大力度对村内进行环境整治。
万事开头难,环境整治工作起初遭到了大多数村民的反对:“从祖辈开始,俺们就把柴草堆放在门口,现在让俺们清理,往哪清? ”
“想要改善环境,必须从增强村民环保意识上下手。 ”王俊东说。面对困难,王俊东没有退缩,每天清晨,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拿起扫帚簸箕清扫大街,并严格要求班子成员“扫好门前雪”,还在村宣传栏内张贴标语和工作先进村的照片,让村民看到改善环境的好处。
这方法还真灵,村里环卫工作从原来的村民看着干部干演变成了一小部分村民跟着干。王俊东看准时机,再下“猛药”,瞅准村里有致富意愿的村民,利用晚上时间挨家走访,“村里环境不行,客户来了之后能对你们的产品放心吗,不改善环境,咱们怎么共同致富? ”没出半月,村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今年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王皇村成了全乡的典型村。另外,他还专门向上级申请资金,修缮了村里主干道,解决了村民出行问题。
“现在我们村不光街道整洁了,而且绿化也好了,我们出门腰板儿也能挺直了。 ”村民王金明对记者说。
改良盐碱地,为村民致富铺路
王皇村北邻庆云水库,风景秀丽。但是由于地势低洼,土地大多是盐碱地,农作物不能生长,这成为村民心中的痛。
“土地就是老百姓的根,不治服这盐碱地,这村支书就不干了。 ”王俊东说。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俊东接触到了土地开发与综合利用,盐碱地虽然不适合耕种,但可以进行改良,搞立体种养。
他将自己的想法在村民大会上提出来,一些村民提出反对。 “要是这地真能种出东西来,我就把脑袋扭下来挂在腰上。 ”村民老孙头对王俊东说。
面对质疑,最好的证明就是干出成绩。他联合有意愿的30多户村民,组织到滨州、河北等地学习盐碱地开发经验,并聘请专家对盐碱地土质进行了检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建立形成了鱼、藕混养种养模式,并建成立体种养区700亩。“700亩中有400亩是鱼、藕混养区,300亩是专门种植速生杨的条台田土地,每年可收益160万元,跟着干的老百姓都富裕了。 ”王金春是最先支持开发盐碱地的村民之一,如今他每年可增加收入近10万元。
盐碱地治服了,村民富了。老孙头并没有把脑袋扭下来,但逢人便竖起大拇指:“俊东真行! ”
钱包鼓了,精神文明也不能落下
“多亏村里给俺家的2000元钱,解了俺的燃眉之急,这都得感谢王书记和村里的好心人啊。”村民刘桂云对记者说。2012年,刘桂云的婆婆得了脑血管病,丈夫在外地打工,孩子上学,家里就靠她一人支撑。在今年的孝德模范评选中,刘桂云被评为王皇村的“好媳妇”,王俊东从“新风基金”中拿出2000元对她进行奖励。
“村民的钱包鼓了,精神文明也不能落下啊。 ”2014年,王俊东发动村里70余户村民集资成立了“新风基金”,开展孝德评选、道德模范及致富带头人等评比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家庭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另外,王俊东还计划下半年在村活动场所处修建休闲广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如今的王皇村,优美的村庄面貌和高品位的人文环境交相辉映,文明和谐的气息犹如炎炎夏日中的一缕清风扑面而来。“别看老王任村支书只有2年,但他治村真是有一套,村里新农合、计划生育等工作都走在前列。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确确实实做到了。 ”严务乡党委书记王泽起说。□文/图本报记者 于斌 本报通讯员 刘晓明 蒋宁波
新闻推荐
庆云县法院——
庆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