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人活着就要干工作,我一看到工作就有干劲,心情就好,我要求马上回到工作岗位。 ”
为了尽快胜任工作,黄平亮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比如吃饭,由于没有了胃组织,他每天得吃六七顿饭才能维持营养所需,每顿饭要细嚼慢咽,十分困难。为节省时间,黄平亮干脆把电磁炉、小钢锅搬进了办公室,饿了就煮点面条,吃点饼干。由于消化能力弱,又经常加班,他又患上了肠梗阻,疼起来冷汗直流,他却开玩笑说:“我是没有胃的人了,咱就光工作,不吃饭。”许多人不理解,胃都切除了,还这么拼命,你到底图什么?黄平亮说:“癌症夺走我的胃,却夺不走我的精神,只要能多活一分钟,就要奉献六十秒。 ”
“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不能给检察院抹黑。 ”
黄平亮有记工作笔记的习惯,积累下来有厚厚的20多本,记者翻开一本,“今天县人大的任命书下来了,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一名真正的检察官了,一定得好好干,不能给检察院抹黑。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这是1995年5月23日,29岁的黄平亮正式成为检察官那天记下的第一篇工作日记。此后20年时间,黄平亮一直践行这一信念。
长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办案实践,使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形成了“细、准、严、实、稳”的办案风格。 2008年8月,市检察院反渎局在查办某县一起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特大案件时,碰到很大阻力,案件一时停滞不前。黄平亮被紧急抽调进办案组后,一头钻进小山似的账本堆里,逐一核对,一个星期后,终于从一张单据中找到了案件突破口。该案被高检院评为“全国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展览”精品案例。
不光案子办得漂亮,作为副检察长,他分管的工作全部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带领庆云县反渎局成为全市反渎工作的一面旗帜。“黄检根本不像一个得过病的人,经常加班到深夜,遇到难啃的案子,通宵研究案情,他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我们都从内心里佩服。”庆云县检察院反渎局副局长张树德说。
“宁可得罪亲朋也不能亵渎法律。 ”
“只要让我办案,就一定要办成铁案。我们的一点马虎,一丝应付,改变的也许就是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黄平亮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这些年他主办案件的立案率、起诉率、有罪判决率都保持在100%。
庆云县是人口只有30多万的小县,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案件一旦启动司法程序,总有各种关系找上门来。尤其是渎职侵权案件,涉及到的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发现难、侦查难、处理难。“平亮太较真,他的光谁也别想沾。”李金舟和黄平亮可算是“发小”,说起自己的好哥们,也不住“抱怨”:“朋友都让他得罪光了,现在大家都知道他铁面无私,谁也不找他走关系了。 ”
黄平亮平时温文尔雅,可一遇到案子就像变了一个人。 2013年,庆云县检察院受市检察院指派,跨县查办一起公安干警渎职案件。办案前,大家心里都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可案子一启动,各种阻力和干扰比预想的更为严重,黄平亮办案第一天就表明了态度:“大家只负责做好一件事,就是大胆查、认真查,其他问题全交给我应对。 ”为了让办案人员安心工作,他甚至与当地领导拍了桌子,发了脾气。一个月的坚守,案件成功侦办,相关涉案人员依法得到了惩处,捍卫了国家法律的尊严。
工作中,黄平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案不办是失职,有案不会办是无能。 ”在他心中,穿着检察官的制服,就得时刻掂量着手中的责任,“宁可得罪亲朋也不能亵渎法律,就算丢了命,也不能丢了底线。 ”
“老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
“记者同志,你看到的这条路叫‘检民连心路\’,是黄平亮在我们社区驻村帮扶时,协调有关部门投资60万元修建的,共有五横四纵、总长3公里,可帮了老百姓的大忙。 ”庆云县崔口镇小屯社区党总支书记黄绍清介绍。
黄平亮是农村苦孩子出身,在他内心深处有着很深的民本情怀,总想着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老百姓办点好事实事。沈墨荣是庆云县一家养殖场的老板,她申请的一笔妇女创业政策贴息贷款迟迟不到位,十分着急。通过一次检察系统走访,黄平亮知道了这件事情,积极协调,帮助她及时申请到了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黄平亮还特别注重对侵害民生民利案件的查办。2014年,庆云县一名村支书克扣低保金,引起了群众不满。了解这个情况后,黄平亮顶住压力,奋战30多个昼夜,终于将问题彻底查清,为群众追回低保金5万余元。十几年来,黄平亮主持查办了十几件农村案件,虽然案值都不大,但他认为:案子虽小意义未必小,老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涉及稳定无小事,维护公平正义无小事。
现在,黄平亮依然忙碌。问及他现在最大的心愿,他说:“我虽然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我希望自己能多干点工作,多办点案,好好为群众服务。 ”
新闻推荐
张韦
庆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