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梅川镇永光村四社群众新居李小龙摄
新建的岷县梅川镇茶固村小学李小龙摄
漳县火车站乐民新村张晓丽摄
漳县大草滩乡小林村集中安置点丁杰群摄
石川乡新建的太阳能路灯丁杰群摄
新建的岷县梅川镇永光三社集中重建点包新田摄
本报记者 赵全福 通讯员 丁陆军
三年前——2013年7月22日,一场6.6级的大地震袭击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秦岭末端三大高原交汇区。地处重灾区的定西市岷县、漳县共造成93人遇难,1300余人受伤,32万余间房屋严重损毁。震中的岷县梅川镇永星、永光、马家沟等多个村庄山崩地裂、屋塌田毁,村落被夷为平地。同时,定西市所辖渭源县、陇西县、临洮县也遭到重创。
仅仅1000个日出日落,三年后的今天,再看这山之巅水之畔,一条条通衢公路蜿转而绵延;一个个崭新村庄悠然而美丽;一栋栋新居在林荫中傲然而挺拔——这是在地震废墟上耸立的一座座丰碑!一座座凝固着党和国家的关心、定格着社会无疆大爱、记录着灾区浴火重生的丰碑!
它所昭示的,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必将转化为定西排除一切困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
巍巍岷山,见证灾区的重生淙淙漳水,记录家园的变迁
盛夏7月的陇中,同样骄阳似火。灾后三年第三次采访岷县、漳县6.6级大地震重灾区,所到之处,曾经坍塌的废墟上一条条通衢公路蜿转而绵延,一个个崭新村庄悠然而美丽,一栋栋新居在林荫中傲然而挺拔。四处轰鸣的机械声和群众脸上轻松的表情都预示着灾难创伤的远去。田野里长势喜人的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分明是在昭告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灾区的人们已开始走出伤痛,开始进入从前没有过的生活境界。
蓝天、翠山、绿水、碧野、青瓦、白墙,还有那连天的黄色油菜花、校园里飘扬的五星红旗……车在诗中行,人在画中游。
处处万象更新,生机勃勃。晚景怡然的老人和嬉戏玩耍的孩子脸上绽放着生活的幸福。
坐落在海拔2700多米半山腰上的禾驮乡拉路村,安置了60多户受灾户。在村民董红东家里,他高兴地说:“自己盖新房的欠款靠中药材基本都还清了。现在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通讯、用电等都方便了。原来进县城要半天时间,现在开着‘三蹦子\’20多分钟就到了,家里收的药材直接就拉到城里的市场上。”
来到永星村,一条条水泥硬化道路笔直宽阔,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农家院大气别致,白墙青瓦的二层楼房镶嵌于山腰,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村里有卫生室、电商室等。
永星村党支部书记包供同在地震发生时不顾自己妻子被埋,从废墟中救出两个孩子,而后投入到带领村民自救的工作当中,先后受到县、市、省、国家级表彰。他向记者介绍:“村上集中安置点有197户重建户,已全部入住新居。现在,这里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远远超过了地震发生之前。”
毗邻的永光村四社是地震中心,这里有11个村民被震灾夺去了生命。在震中遗址处的纪念小广场上,一座无字墙矗立其间,有数十盏太阳能立灯和松柏花草环绕,肃穆而庄严。
淹没灾难的痕迹,抚平创伤的心灵,以此告慰逝者的灵魂。
遭受地震浩劫时侥幸脱险的年近七旬老人李改花说:“活了一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新房子,更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洋楼房,又干净又舒适,如今一出门就是水泥路,下雨天不再担心走泥路了。”尽管她偶尔还是会想起逝去的儿孙,但看到很多人都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里,之前的痛苦也就慢慢减弱了,只希望活下来的人越过越好。
走进永光村四社村主任宋彩清家里,看到洁白的院墙、干净的厨房、整洁的起居室,供水供电一应俱全,他一家人早在2015年春节前就搬进了新居,他特意介绍了家里的新设施——“电土炕”,既能插电取暖,还能烧炕保温。
在地震中失去老伴、儿子和儿媳的永光村代课老师褚怀德,7月17日刚刚盼回了在北京受助上学的孙子褚江伟。
“这次回家里,感觉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路硬化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褚江伟说。
受灾严重的漳县石川乡,有虎气、大嗓门的赵飞乡长如数家珍:“灾后重建工作中,国家投入到本乡的各类重建资金达1.88亿元,分别建起了卫生院、中心敬老院、中心幼儿园、街道社村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活动广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等等,村道水泥硬化了路面,供水工程、防洪堤坝等都达到了全覆盖。此次灾后重建为居民住房、学校、卫生院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了百年基业。”
当记者走进漳县大草滩乡,白墙青瓦的新居,一栋栋二层小楼,孩子们在村幼儿园上学,老人们在村文化广场下棋、闲坐,妇女们手工编织,加工中药材……一幅幅画面、一张张照片,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清水秀,美景如画,处处洋溢着和谐幸福,书写出了一幕幕动人的美丽画卷。
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漳县大草滩乡村民漆永科的家,地震之前在山上,由于是土坯房子,抗震能力不好,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在党和政府的全力帮助下,漆永科一家人搬进了大草滩乡小林村集中安置点。他自豪地说:“自己现在住进了新房子,而且是楼房,很安全,我感觉很高兴。集中安置点的配套设施很齐全,有文化广场、乡村卫生室、幼儿园等,我每天吃完饭,有时间都要去文化广场打羽毛球,我们农民的生活也要像城里人一样过得有滋有味。”
三年来,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眼前的新家园,还有渐浓的人情味。原先,村邻来往不多,地震后大家都心连心了,村里四、五十户人家盖房子,都是轮流免费帮工。
三年来,重灾区已经全面完成6.88万户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和7.96万户维修加固任务。岷县梅川茶埠新区、漳县大草滩等7个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岷县梅川和茶埠、漳县三岔、渭源县五竹等公路沿线的44个乡镇98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灾区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国旗飘扬,重启理想的风帆坚定信念,点亮未来的光华
灾难,意味着毁灭;灾难,也带来重生。
重建美好家园,推动科学发展——这是岷县漳县灾区人民面临的历史责任。
在灾区采访,最让人深受鼓舞的是万山丛中那一抹红色——学校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
红旗下,萌发着憧憬和希望;红旗上,升腾着信念和理想。
决不让灾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建设“不倒的学校”作为灾后重建的第一目标,对项目招投标、地质勘察、设计、建设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严格监管,切实确保了学校重建质量,实现了同一个区域,学校抗震度提高一度的目标。
坐落在木寨岭屋脊山下黑水河边的茶固小学,绿荫环绕。宽敞明亮的教室,设施齐备的教学大楼,舒适温馨的学生食堂。红绿相交的塑胶操场上,孩子们你追我赶,有的在丢手绢、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跳绳……
作为灾后重建的高标准化配置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教学设施齐全,有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微机室、会议室等,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漳县武阳中学是灾后重建项目中新建的一所寄宿制中学,于2014年9月开工建设,2015年8月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对优化全县学校布局,促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县域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灾后重建中,岷县漳县把学校建设质量视作灾后重建的生命。从项目招投标、地质勘察到设计、再到建设,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有相关部门严格监管。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实行重建工作日报制、工程进展定期通报制、工程质量督查制、重建任务分片包干制、重建工作常态检查制等工作制度,严格工程预算,严格工程招投标管理,严格工程质量跟踪管理,切实加强了重建项目的督导和援建项目管理。强化学校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按工程进度拨款,随时督查,有效杜绝了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截至目前,183个教育项目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1.42亿元。经过灾后恢复重建,不少重建的乡镇学校硬件设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岷县漳县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岷县漳县的学校以全新姿态从灾难中傲然耸立,实现了再生性跨越!在灾区,最漂亮最坚固的建筑是校舍,最现代化最一流的设备在学校。当人们把目光再次聚焦陇中大地,一所所现代化的学校坚固又漂亮,一张张灿烂的笑容在阳光下绽放。
与此同时,72个卫生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56个文化广电完成投资0.3567亿元;11个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完成投资0.4290亿元;76个基层政权项目完成投资0.5180亿元;26个社会福利项目完成投资0.256亿元。
深化“双联”,助推灾后的重建扶贫“精准”,实现资源的优配
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双联”行动和***攻坚,有力地推进了灾区的重建进程。
定西十年九灾,是国家重点贫困片区之一。在暴洪、地震和干旱灾害叠加的灾情打击下,重建工作困难重重。
然而,定西市在大力实施国家确定的重大重建项目的同时,结合***攻坚战略,省市县千万干部进村入户,开展一对一帮扶行动,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大加快了6.6级地震灾后重建步伐。
近几年,省、市、县共抽调485名干部开展灾后帮扶重建工作,特别是岷县、漳县对15个重灾村的4009户原址重建困难户每户确定1名干部帮建,对7000户农村特困户实行市县部门和干部职工到户帮扶,有效加快了住房重建进度。岷县还针对有效施工期短、群众劳力紧缺等实际,确定40多名县级领导现场办公,167个单位和76户县内企业负责,组织干部和工匠2500多名,结对帮扶集中安置点和重灾村的690户困难户按期完成了住房重建任务。同时,注重将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相结合,每个村都确定了灾后重建和***帮扶工作队队长,常年驻村开展帮建帮扶工作。特别是结合扶持培育富民多元产业,共安排产业扶贫开发项目150个,总投资3.66亿元,主要用于发展特色农牧业、加工业、服务业和旅游等产业;投资2790万元在重灾区建设劳动力培训基地,已培训8200人次,有效提高了灾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
在岷县,沿212国道向南逆势而上,就是海拔3000多米的分水岭。这里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界线,是2012年“5·12”暴洪和2013年6.6级地震的重灾区麻子川乡。这里,曾在暴洪和地震的双重袭击下,房屋倒塌,良田被毁。
三年后的今天走进麻子川,油菜花海簇拥着的新村庄,已是水泥路面平整而宽阔,新居美丽而有致,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这里就是昔日的“破烂村”——麻子川乡吴纳村。
帮扶吴纳村的是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委托兰州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两年多来,筹措整合各类项目资金771万元,对9.6公里村道进行了硬化,修建桥梁2座;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硬化绿化休闲广场,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富民产业、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工作。
安居更要乐业。麻子川乡党委书记焦维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吴纳村于2015年被评为全省“十大美丽乡村”,在省政府办公厅双联干部的帮助下,发展了中药材、养殖、劳务经济等富民产业,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下一步,吴纳村还将通过旅游精品战略,打造民俗旅游、乡村体验游等生态旅游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重灾区岷县漳县是中药材主产区。灾后重建着重在产业上做文章,利用“互联网+”拓展销路。
药材商人於军强和妻子开了“当归人家”和“花姐农家店”两个淘宝店,专门销售当地优质中药材。“南方人喜欢用当归做汤或熬粥,需求量很大。”於军强说。去年,他的淘宝店交易额已经超过600万元。
“永星村、永光村海拔高,气温和湿度适宜,生产的药材品质好,那里的人也踏实,是我的主要货源地之一。”於军强跟灾区很多农户签订了协议,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中药材,而农户也需要按照标准化种植规范来种植。
据了解,在岷县漳县已有220多家陇药网店,扩大了中药材的销路和效益。
漳县县委书记党建中告诉记者,经过3年灾后重建,农村的水电路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眼下最让他发愁的就是如何让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党建中认为,发展“互联网+农业”应该是出路之一。
据漳县县长刘静介绍,2015年,漳县已实现所有贫困村电子商务网店、村邮站、村快递服务网点100%全覆盖,培育电子商务企业示范店30家,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2000万元,人均增收约200元。
定西市常务副市长位志荣介绍说,至目前,99个农牧业项目、22个加工项目全部完工,完成投资24230万元;16个商贸流通项目完工15个,完成投资6260万元;8个粮油流通项目全部完工,完成投资3560万元;4个旅游项目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193万元。
经受了灾难的群众以崭新的面貌,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昔日地震造成的伤痕已渐渐平复,希望在重建美丽新家园中不断升华……
蓝图绘就,筑起美丽的家园目标清晰,开启美好的生活
椅子山下,霞布河畔,漳县四族乡四族村120户的集中安置点上,安置户已全部入住。
村民张玉明当天在灾后新建的漳县四联乡中心卫生院治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灾后新建的卫生院比以前的卫生院的环境好,医院对以前陈旧的医疗设备进行了更新,卫生院的大夫服务态度很好,对我们病人很体贴、很关心。”
从漳县康家沟搬迁到石川乡菜子川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的村民康爱民说:“我们之前的吃水全靠家人用扁担挑,用水量大时,一天要挑好几趟,挑完水人的肩膀很酸痛。出门走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灾后重建后,我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出门到处是硬化道路,之前走一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十几分钟就到了,之前要是骑车路面不平整,很不安全,现在道路硬化了,骑车外出再也不怕颠簸了,很安全。”
岷县寺沟乡的八步川村的敬老院里,84岁的“五保”老人包四十诉说着他的敬老院生活:“早餐喝茶吃馍,午餐米饭炒菜,晚饭洋芋面条。托共产党的福啊!要不是政府,我还在四处流浪,卡墙根,讨馍馍(讨饭)哩。我们还要感谢院长呢,他就像我们的亲人哩!”40多岁的院长赵四海其实是乡上的干部、公务员,被定西市表彰的“孝亲敬老先进个人”。他自愿来敬老院照顾老人们。
根据重建规划,省上共下达定西市重建项目1431个,总投资119.2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77.9亿元。截至6月底,完成投资118.65亿元,占总投资的99.5%,已完工1422个(验收445个、待验收123个、正在审计250个、正在决算599个),完工率99.4%;其余9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水利4个、小城镇2个、市场1个、重点镇绿化1个、2015年10月下达的追加投资项目1个)。
在灾后重建中,定西市结合实际,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机制,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灾后重建的顺利完成。
市委书记张令平说,3年来,定西市把灾后重建作为全市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结合***工作,举全市之力打好灾后重建攻坚战。坚持把灾后重建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战场,对15个重灾村各由1名市级领导带队包抓,对11009户农村特别困难重建户实行干部职工“一对一”结对帮扶,有力保证了住房重建任务的全面完成。同时,牢固树立正确鲜明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了重建工作干部正向激励机制。
市长唐晓明亲临一线“督战”,组织成立定西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和3个现场指挥部,抽调专人专抓重建工作。确定受灾严重的岷县、漳县等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直接责任人,并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社、“双联”和乡镇一般干部包户的责任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努力做到科学重建、聚力重建、高效重建、安全重建和廉洁重建。围绕年度重建目标任务,对所有重建项目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周调度、月通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进,实现了高效重建。
谈到灾后重建,岷县县委书记郭世杰说:“三年基本重建,我们实现了既定目标。三年来,我们确保质量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政治安全。三年来,我们把灾后重建作为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主战场,锻炼了一支勇于担当、坚强有为的干部队伍,培养了一个敢于争先、乐于奉献的党员方阵,强化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建设,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和团结意识。有这样一笔无价的财富,我们一定能实现家园更美好、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的目标!”
岷县县长梁德铭对此充满信心,他说,政府要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第一要务,持续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草畜产业和劳务产业等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斗转星移,三周年后看岷县、漳县灾区,最漂亮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新潮的是农房,最满意的是群众。
在灾区群众的心里,感受最深的是“翻天覆地”,最真挚的感情是“感党恩、颂党情”,最想诉说的话是“共产党好、国家好、干部好”。
漳县草滩乡的王菊霞老人真情地反复表达:“不是政策好,根本修不起房子,现在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共产党把我们好得很哩!”
是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大难中,干部群众都经受住了“大考”。
丰碑,将永远屹立于千山之巅、万水之畔!
丰碑,镌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岷县、漳县正从废墟上崛起,挺直了坚强的脊梁,迈着坚实的步伐,继续砥砺前行。
新闻推荐
孙效东出席并讲话本报陇西10月25日讯(记者王雨)省直单位联系陇西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座谈会今天在陇西县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效东出...
陇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陇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