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定西,以荒山秃岭、植被稀少、生态恶化而闻名全国。然而,经过多年的国家支持和定西人民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定西,无论是沟沟洼洼、还是坡坡坎坎都披了绿色的盛装。公路边,林木成行,泛着绿波;梁峁间,草木繁茂,铺出绿浪;山沟里,松柏成片,连成绿海。
□本报记者许云鹏
七一建党节,临洮当天气温最高达到30度。
我们的采访车正行驶在通往太石镇沙楞村昌木沟退耕还林点的崎岖山路上。坐在车里,透过车窗玻璃向左下方望去是深不见底的红沙土沟壑,沟壑的绝壁上零星地长着一些不知名的杂草,顽强地在大块的红褐色中绽放着点点绿色;在车的右侧,正是被当地群众称为“当代愚公”的省国土绿化先进个人石建全老人用17年时间绿化起来的虎狼湾,这里大块大块的绿色与车窗左侧光秃秃的红沙崖山体比较,俨然是两个世界。
汽车就沿着这样一条陡立在山沟一侧“绿与红”的分界线上行驶。
尽管前几天这里刚刚下过一次阵雨,但是在前方带路的临洮县林业局同志们驾乘车辆所扬起的尘土,依然如一条时隐时现的土龙,不断向我们扑来。
渐渐,车往右侧山梁上行去,等土龙消失时,眼界变得开阔起来。待车停稳,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面被绿色点缀满的巨大山坡,山坡远方是一座座青色的山峰。
“昌木沟到了”,临洮县林业局的同志介绍道。
我们这才开始仔细地端详眼前的这些“绿色”,原来那一株株是侧柏,用自己与生俱来的颜色为它扎根的这块经太阳暴晒而发白的黄土地带来“脆弱”而又顽强的充满生命力的颜色。
如果用这里的土地状况来概指定西全市的自然条件可能有些偏颇,但是用这里来举证定西大面积土地的干旱却是极为准确的。
绝大多数定西人建设绿色美丽家园的梦想,都是从这样的土地上迈步。
为使荒山变青山
早在1983年,国家将定西确定为全国最早实施区域规模扶贫的重点地区,拉开了以“三西”农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序幕。借助国家扶持,定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三苦精神”,把植树造林作为改变农业基本条件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结合;乔灌草结合;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结合;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掀起了种草种树的热潮,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全市营造林保存面积2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
自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以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在定西市相继启动实施,又使定西市林业建设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据市林业局提供资料显示,从2000年至2015年,定西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面积达364.98万亩。
那么相对而言,实施于2014年,占地2221亩的临洮县太石镇昌木沟退耕还林工程,虽然仅仅占其中很小的一份,但全市的植树造林面积却正是在这样一项又一项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中,逐年稳步递增。
2016年定西市将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5.38万亩,截至5月中旬已完成11.08万亩。
在漳县大草滩乡北沟寺村退耕还林工程采访时,记者看到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高山草甸上,漫山遍野的鱼鳞坑内嫩绿的云杉树苗正在茁壮成长。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在工程现场向记者介绍,这项工程是该县2016年实施的退耕还林重点工程之一,工程自2016年3月30日开始以来,漳县木寨岭林场组织大量人力在5个自然村全面开展植树造林,历时25天,栽植落叶松苗木80万株,实际完成造林面积3605亩。
在新建成的工程管护站,记者见到正在为管护员宿舍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木寨岭林场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管护点将安排4名管护人员,专门负责该退耕还林地后期管理工作,确保工程成效。
6月28日,陇西当天最高气温29摄氏度。
一辆辆沉重的水罐车正头顶着烈日沿着蜿蜒的砂石山路吃力地向山顶缓慢行驶,在不远处另一座山头上,有两辆同样是拉水的卡车正在向蓄水池里灌水,山腰上有许多头戴草帽或者防晒凉帽的工人或者双手拖拉着水管移动,或者正在一窝一窝地为山坡上今年栽植的树苗浇水,树苗绿色遮挡不住的地方,同样是那干旱的黄土……
这是记者在陇西县文峰镇三台山城区面山绿化工程点上看到情景。据该县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项工程启动于2015年10月,于2016年4月底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工程共栽植各类苗木72万株,完成造林绿化1万亩,是集城区面山绿化工程、天定高速通道绿化工程拓展延伸和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上山等多项辐射效应的高标准针阔灌混交造林的面山绿化景观工程。就在工程实施期间,为了解决苗木浇水问题,施工队共开挖蓄水池12个,累计运输浇水达3.6万吨。
然而,为应对目前旱情,巩固造林成果,眼下有关方面正加紧组织工作人员为苗木浇水抗旱。
“想要在定西这块旱塬上种活一棵树,要比其他地方付出成倍的努力”,同行的市林业局同志对记者说。
的确,同样在定西城区面山东河造林点上,施工方负责人王亚武告诉记者,在目前这样的干旱天气条件下,要想保质保量地完成造林施工任务,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不仅是气候,造林点上的道路崎岖难行也是摆在造林者必须面前的难题。定西东山相对城区其他方向山脉而言是最陡的一座。王亚武指着其中一截通往造林台地的山路说:“就这里,把开三马子(农用三轮车)的许多师傅都整住了(难住了)”。
那是一截坡度几乎超过45度的狭窄土路,大卡车将树苗拉到山顶后,就需要农用三轮车通过这里一点一点往山坡的小台地上转。王亚武告诉记者:“三马子师傅在这里都是硬着头皮往下开的。”
当时造林的更多艰辛我们已经无法体会,但这些艰辛付出换来的成果却就此展现在我们眼前。
离开2000亩东河造林点,我们来到东山的最高处,绿色环抱的这里,如今已成俯瞰定西城区最美的地点之一。东山脚下天定高速与定西城擦身而过,如展翅飞翔的凤凰般的城区轮廓被大面积的绿色填充,视线右前方远处的定西湖在夕阳照射下如同一块发光的宝石,镶嵌在城市北方。
城区面山绿化工作,不仅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面子工程,更是关系到城镇居民人居环境改善的民生工程,所以该项工作一直受到定西市历届领导的重视。
2016年,市委、市政府把“城区面山绿化提升改造工作”列入“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据市林业局提供显示,2016年全市计划完成面山绿化6.1万亩,其中城区面山提升改造3.1万亩,乡镇面山3万亩。截至目前,计划工作任务已全面完成。
种下金山成靠山
“我不会说,我就是爱种树。”
60岁的陇西云田镇咀头村果农陈志良面对记者采访时谦虚地说。
当时,他就站在自己已经经营了20多年的12亩大的化心果园里,在他头上绿色的化心果正结满枝头,手中一根铁锹把被他劳作的双手磨出一层油亮的包浆。同行的县林业局同志告诉我们,陈志良老汉就是用身后的果园“供进”(出资供给)出了全家四个大学生。
离这里不远的石家门村,石会德老人一样在他结满果实的核桃树下对着记者的镜头露出开心的笑脸。
他告诉记者,去年尽管在少一半树没有挂果的情况下,他种植于2010年的10亩核桃树都产出干果3000多斤,照现在的情况看,今年产量应该要比去年好很多。
不光是单纯地种核桃,石会德还在果园里养了100多只鸡和20几只羊,相对比较这些养殖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对于他们一家来说仍然可以算是一项不错的收入来源。
这仅仅是陇西县林果产业的管中一窥。
据陇西林业局提供资料显示,自2012年该县发展林果产业以来,民间资本投入达1.3亿元,建成以核桃、软儿梨为主的经济林果12.5万亩,挂果面积3.85万亩,年产量1.9万吨,林木种苗繁育0.6万亩,林下经济快速发展,林业产业年均产值及综合经济效益达到0.6亿元以上。
相对石会德的笑脸,最近安定区鲁家沟镇南川村农民陈占荣脸上略带一丝愁容。
原来正值枸杞采摘旺季,前几天一场狂风却将他枸杞果园里的许多防鸟网吹坏了。“这下损失可能要10万元左右了”,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忙着组织工作人员重新挂网。
但是,之后当我们谈到他的枸杞产业发展,笑容和自信又重新展现在他的脸上。
“我们合作社生产的枸杞全部都销售在定西市场,目前仍不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他笑着告诉记者。
陈占荣所说的“合作社”全称为“定西陇原红枸杞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正式成立于2008年,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已发展枸杞种植面积1000多亩,其中基地种植300亩,农户种植700亩。枸杞挂果面积130多亩,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帮助农民增收30多万元。
陈占荣告诉记者,枸杞非常适宜在定西种植,而现在有名的宁夏枸杞的原产地枸杞已经遭受连年减产,加上出口量大,所以在定西发展枸杞种植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关于定西市林果产业情况,市林业局局长张亚勤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经济林果产业建设,全市上下同时按照“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协调发展、改善生态与产业富民协同推进”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以经济林果为重点的林业产业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果100多万亩,挂果59.4万亩,年产量27.6万吨,总产值11.6亿元,果农达30多万户。
“樱桃好吃树难栽”,其实,不论是植树造林还是发展林果产业都离不开一项产业的支撑,那就是林木种苗业。
位于渭河河谷地带的陇西县文峰镇乔门村,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历史上就是“花果苗木适宜生长之地”,但是由于上世纪人为因素的破坏加之水土流失,使得这里失去了以往的绿色。
2012年,一位从外地打工归来的返乡青年怀揣梦想,决定改变眼前的景象,他就是现任乔门村委会主任的王立娃。
起初,王立娃先是利用自己手中仅有的资金,在乔门村川区建成了一个占地200亩的各类经济林苗木培育基地,年均培育成品苗木80万株。后来,为带动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他“苗木培育产业”的雪球越滚越大。2016年,他在乔门村新上社流转土地800亩,成立定西市渭河源金泰生态园林公司,规划打造出一个集苗木花卉繁育、鲜果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基地。目前,通过他几年的努力,乔门村经济苗木栽植面积已经达到3000亩,开始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在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的临洮县,林木种苗产业发展大户“临洮经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已建成苗木生产基地6000亩,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积极发展农户会员200户,使每户会员年收入增加3到4万元,目前公司年出圃苗木达600多万株,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
据市林业局提供资料显示,至2016年6月,全市从事林木种苗产业化经营的私营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0家,涌现出50亩以上规模育苗大户85户,总育苗面积5万亩,育苗量2.65亿株,品种150多种,年均出圃各种苗木0.8亿株左右,年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
新闻推荐
...
陇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陇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