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定西新闻 > 正文

月日当地农民正在开挖马铃薯本报首席记者邢剑扬摄本报

来源:兰州晨报 2011-10-26 17:13   https://www.yybnet.net/

10月25日,当地农民正在开挖马铃薯。 本报首席记者 邢剑扬 摄

本报讯(首席记者邢剑扬) 从2010年秋季至2011年夏季,定西市范围内遭遇四季连旱,夏粮大面积减产。针对旱情,安定区大力推广当地农技中心推出的“旱地马铃薯双垄沟黑色地膜全覆盖垄侧种植”技术,为安定农民增收4000余万元。

【黑膜种植】来自鸡棚的一丝灵感

安定区常年干旱少雨。“定西地区的马铃薯种植以前一直是露地种植,2006年,农技中心开始试验在干旱地区用白色地膜种植马铃薯。”安定区农技中心副主任安磊说,在此之前全国没有在干旱地区用地膜种植马铃薯的经验,所有的东西需要农技人员从头做起。

2007年,安磊带领技术人员在安定区凤翔镇种植了5.1亩的试验田,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马铃薯。当年这5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2400.7公斤,比露地马铃薯增产880.7公斤。2008年,试验田扩大到了2000亩,当年的旱地地膜马铃薯亩产达到1572.4公斤,比露地马铃薯增产398.1公斤。

“连续两年的试验发现,采用双垄沟播地膜洋芋种植确实能够增产,但使用白色地膜种植时,地膜内杂草丛生,杂草包与成人的膝盖一样高,需要大量人力清理杂草。干旱地区地膜的主要作用是保墒,但大量杂草耗费了土壤中大量水分和养分。同时,由于白色地膜透光,马铃薯茎块遭太阳照射后出现大量的青头薯,这些青头薯根本无法进入销售市场。”安磊说,两年来农技人员一直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始终没有找到好的办法。

转机出现得非常偶然。安磊说,2008年底他回凤翔镇老家时,发现当地许多养鸡户的鸡棚多采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他灵机一动产生了用黑色地膜种植马铃薯的想法。

2009年春季,安磊带领农技人员在凤翔镇景家口村搞了200亩的试验田,全部用黑色地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马铃薯。由于黑色地膜不透光,杂草无法生长,也解决了青头薯的问题。在试验田旁边还种植了一部分白色地膜马铃薯。最终,黑膜马铃薯亩产达到1747.6公斤,白色地膜的为1442.5公斤,黑地膜比白地膜增产305公斤,比露地增产768.9公斤。

安磊说,当初只想着解决白色地膜杂草、青头薯多的问题,没想到歪打正着,不但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且发现黑膜种植马铃薯产量要比白膜高。

【黑膜马铃薯】为农民增收4000万元

从2010年开始,安定区开始大面积推广黑膜种植马铃薯,当年种植面积达到36.79万亩,亩产量达到1559.6公斤,比露地马铃薯每亩增产379.5公斤。从2010年秋季至2011年夏季,定西市范围内遭遇四季连旱,春小麦基本绝收,玉米大面积减产。但安定区种植的42.847万亩黑膜马铃薯长势良好,最近安定区农技中心经过测量后的黑膜马铃薯亩产为1521.5公斤,当地露地马铃薯亩产为839公斤。

10月25日,记者在定西采访时了解到,目前当地马铃薯的平均价格为0.30元/斤,除去每亩使用110元的黑地膜成本,黑膜种植技术为当地农民增收4000余万元。

新闻推荐

明代青玉双螭耳杯明代墨线人物黄河石本报记者卢伟山摄

▲明代青玉双螭耳杯。 明代墨线人物黄河石。本报记者 卢伟山 摄  本报讯(记者卢伟山)10月20日,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晏家坪陇亨经适房建筑工地地基南侧,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发...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月日当地农民正在开挖马铃薯本报首席记者邢剑扬摄本报)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