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雨
这里是一片希望的土地,改革开放以来,定西人民齐心聚力,发扬“定西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市人民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迎接挑战,抢抓机遇,开创了定西发展史上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一个时期。短短5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一个崭新的定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经济增速持续递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定西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加快发展为己任,紧密结合定西实际,不断创新完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在认真吸纳历届班子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时作出了“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总体部署,着力推动从偏重传统农业向大力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转变、从偏重农村经济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从偏重投资拉动向投资和消费拉动并重转变、从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并明确提出打造“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实施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建设“五宜”城市的战略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有色冶金、矿产建材、现代物流“四大基地”,实施民生、生态、科技、人才、党建“五大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和市场化进程。过去的5年,是定西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5年,也是全市政治建设、党的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的5年。
5年来,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投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45.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增速位列全省第一,2008、2009、2011年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三,走出了一条又快又稳的增长轨迹。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248亿元,年均增速36%。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全市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纷纷跨入全省前列。生产总值、大口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9项指标增速均超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生产总值增速取得重要突破,达到12.7%,是历史上增量最大、发展最快的一年,标志着定西发展已经进入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今年上半年,定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14个市州中的位次总体前移。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跃升全省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12位前移到第5位。
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富民产业基本形成
2008年,定西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打造“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战略目标,举全市之力加快“两都”建设。
5年来,全市上下进一步完善马铃薯、中医药产业规划,着力在良种扩繁、标准化种植、贮藏体系完善、精深化加工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强化财政扶持、项目带动和信贷支持,加快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水平。马铃薯产业以省级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为平台,在继续抓好良种扩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市场化营销。并加快建设马铃薯特色产业园区,积极扶持马铃薯加工企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并通过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改扩能和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马铃薯工业体系。中医药产业努力推进以原料生产、初级加工为主向以标准化种植、园区化加工、物流化营销为主转变。着力提升中医药精深加工水平,加快一些骨干新上加工项目的建成投产,引导中医药产业向食品化、保健化、化工化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增值空间。同时,全市加快推进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知名企业投资入园,引导规模型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使中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生机。全市马铃薯和中医药产业总产值已分别达38.2亿元和46.5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和中药材种植中分别获益685元、540元,占年纯收入的22.3%和17.6%。与此同时,全市畜草产业总产值已达17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马铃薯、中医药、畜草三大产业总产值将分别达到50亿元、100亿元和33亿元以上。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定西市着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围绕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加快已落户或即将落户的大项目建设,谋划招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努力以大项目的大突破、大推进,带动工业经济实现大发展。市上依托传统高载能产业基地的基础优势,支持西北铝、东兴铝、临洮铝等企业实施产能提升和铝电联营项目,扩大石油机械、起重机械、建筑机械等传统产品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风电、热电、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同时,全市努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规划层次,扩张园区规模,完善聚集入驻功能,不断加快建设步伐。5年来,已累计开工建设工业项目696个,建成投产471个,完成投资217.9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有色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精盐化工、现代制药、水电矿产开发、装备制造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全市铝冶炼及加工能力可达到200万吨以上,定西将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铝产业基地。2011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24亿元、增长25.1%,今年上半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7亿元,增长28%,增速居全省第一。
在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定西的经济结构也在明显优化。2011年末,全市三次产业比首次由2006年的41∶18∶41调整为28∶28∶44,二产占比首次和一产持平,“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经济结构出现可喜变化。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1.6%上升到17.8%,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14.4%提高到21%。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工业强市战略得以确立。
城镇建设强力推进,群众收入大幅增长
全市着力提升城镇建设水平,着重在城镇功能完善上实现新突破。市区按照建设“五宜”城市的目标定位,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提升并重、功能完善与产业支撑并重,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新城区建设加快道路、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走园区和城市互动共建、产业支撑新城发展的路子。各县县城建设坚持城乡结合、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加快配套工程建设,提升整体综合服务功能。5年来,累计完成城镇建设投资197.3亿元,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21.7平方公里,市区城镇人口由2006年的14.99万人增加到17.19万人,城镇化率由13%提高到24.42%。
5年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分别达到12290元和3074元,年均增长11%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2011年达到63.43亿元,比2006年增长1.2倍多,年均增长17%以上。近年来劳务输转人数保持在65万人以上,去年创劳务收入67亿元,今年上半年已实现劳务收入41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享受发展成果
定西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最需要关心帮助的困难群众做起,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全市始终坚持财政支出民生优先的导向,5年来,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方面的累计支出达182.24亿元,年均增长3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镇基本医疗综合参保率分别达95.4%和98%。累计新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1.58万套,改造农村危旧房6.16万户,有效缓解了城乡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全市城乡低保保障面为15.4%和19.3%。让农民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吃干净水、走柏油路,子女有学上、吃穿有保障。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定西大剧院和游泳馆年内全面建成,市级数字电影院、体育场馆等正加快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新闻推荐
本报定西9月21日电 (记者王 雨)今天下午,2012’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在取得丰硕的成果后闭幕。大会期间,定西市与省内外客商签订了18个项目,签约资金达35.186亿元,创历届马铃薯大会之最。 定西市着力...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