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梦寒 通讯员 曹应森
冬日的暖阳照在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许家岔水库。水库里清凉凉的水面上一群野鸭子追逐嬉戏,给寂静的水库增添了勃勃生机。
“咱觉着冬天气候冷,可只要水面不结冰,耐寒的野鸭子不怕冷,还经常来洗冷水澡。现在咱这里水有了,山绿了,树多了,环境好了,从来没见过的鸟儿都飞过来了。”团结镇联庄村村民魏杰高兴地说。
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许家岔水库,是一座不完全调节兼注入式水库,总库容35万立方米,年注入水量21.9万立方米,灌溉期有效利用,为团结、凤翔等乡镇8个社提供农田灌溉,保障灌溉面积达1000多亩,成为当地农民种植、养殖增收的强大支撑。
“过去我们种庄稼、种菜,全靠这水库了,它是咱农民旱涝保收的‘长流水\’。但是近10年来,水库里淤泥越来越多,水也越来越少,不要说灌溉,就是人畜饮水也要到10多里之外的地方拉水吃,不方便不说,关键是产粮少了,钱袋袋也干了。”魏杰无可奈何地说。
由于水库淤积严重,有效库容减少,造成保灌面积减少20%,灌溉面积减少到不足800亩。同时,水库电器设备容量小,影响水库正常运行和对其有效管理,特别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安定区通过多方争取项目资金184万元对水库进行科学勘察设计,2011年11月初开工实施除险加固,2012年8月竣工蓄水,重新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
“水库有效蓄水,将为灌溉区发展旱作高效农业和蔬菜连片种植提供水资源保障,让当地农民多受益,快致富,快发展。”联合渠管理所所长雷平精心描绘着生态蓝图,水库蓄水后,将在来年开春放上鱼苗,在库区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栽植风景树,建农家乐开办地方特色小吃,集垂钓、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让来客赏得舒心,吃着放心,玩得开心,让当地群众的生态家园更美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梁发芾过年回到定西北乡的老家。在老家,自然也说起老家的秧歌。老家的秧歌是露天表演的。去年我回去的时候,积雪盈尺,人们担心没场地闹秧歌;今年一个冬天没有下雪,路上尘土半尺厚,动辄尘土蔽...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