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定西新闻 > 正文

记录历史的集报人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2016-08-08 17:12   https://www.yybnet.net/

▲苏留曾和王秀珍在他们收藏的各个时期的报纸前。

▲中国共产党建党80年时苏留曾展示他收藏的报纸。

▲苏留曾和老伴王秀珍用放大镜研究收藏的老报纸。

▲不少人慕名前来苏留曾家参观他收藏的报纸。

▲苏留曾收藏的《人民日报》创刊号。

▲苏留曾收藏的中共九大的报纸。

▲王秀珍(右二)和苏留曾(右一)给来访的客人讲解他们的藏品。

▲苏留曾收藏的1910年4月3日(宣统年间)的《政治官报》。

▲苏留曾收藏的《国是日报》。

本报记者曹志政文/图

2000多种创刊号报纸,1300多份“文革”报纸,25000多份号外……共15万份报纸;30多种材质的毛主席像章5万多枚。这是被称之为集报达人的苏留曾、王秀珍夫妇“家庭藏报馆”中的藏品数量。

抗美援朝战场上归来的苏留曾,在部队上从事政工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他每天和报纸打交道,这缘一结就是50年,50年来苏留曾每天干得最要紧的事就是收藏报纸。

走进苏留曾的家,沙发、桌子、床上到处堆放着报纸,俨然一个报纸的世界。苏留曾特别订制了6个高约2米的大柜子用于存放各类报纸,他把各类报纸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夹子里,便于查找。

今年78岁的苏留曾收藏报纸从1966年开始,1998年退休后,拥有了大量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便将集报爱好当成了自己老有所为的事业。

为了集报,苏留曾跑遍全国,他的爱好不仅感染了妻子,四个孩子还有孙子也受他影响喜欢各类报纸。多年来,苏留曾和王秀珍夫妇去外地旅游时,别人买的都是各类纪念品和特产,而苏留曾和老伴每到一地先买的是当地的报纸。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回家时带的礼物也常是他们在工作地买的报纸。苏留曾告诉记者:“我们是全家收藏,我们夫妇没有其他爱好,就是喜欢收藏。”

在兰州,从张掖路的城隍庙买了藏品,他们舍不得一元钱的公交车费而徒步一小时多走回定西路的家,但为了收到一份好报纸,苏留曾却舍得花钱,其中最贵的一份是《解放日报》创刊号,他以8000多元购买;为了收集《甘肃日报》的创刊号,他风尘仆仆地跑到安徽凤仪县,光路费就花去了1000多元,最终,他还是以诚心打动了卖方,以4000多元“据为己有”;1998年从石河子买了一幅长1米、宽0.8米的镜框装毛主席画像,精美的做工让老两口稀罕得不得了,生怕弄坏了,他们给画像买了一张卧铺,自己坐着硬座回兰州。几十年来,老两口节衣缩食,戒烟戒酒就是为了收到自己钟爱的报纸。

在苏留曾收藏的15万份报纸中,其中包括清朝《光绪报》、《宣统报》、《民国报》等颇具历史价值的珍贵藏品。较早的有清宣统元年九月初六出版的《申报》,1910年4月3日(宣统年间)的《政治官报》,还有清朝光绪年间报纸、丝绸报纸等。

“我收藏的报纸还包括建国以来历届全国人大、政协会议相关报道以及每年国庆节、建军节等重大节庆期间的各类报纸,还有美国、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国家报纸。除此之外,还收集到《人民日报》创刊号、《解放日报》创刊号、《工人日报》创刊号等等。”谈到收藏的报纸,苏留曾流露出自豪之情。“我感受着祖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壮大,这些报纸都是重大历史的见证,是我们国家政策的见证,也是我一辈子最骄傲的‘事业\’”。

近几年,苏留曾夫妇收藏的报纸常常被“请进”一些校园、厂矿企业进行展览。老两口目前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的人来参观、了解报纸的历史,并通过报纸来了解那些凝结在其中的历史和年代久远的文化。

新闻推荐

努力把政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刘立军在有关会议上指出 本报定西讯(记者王雨)9月8日至9日,全省党委政研系统工作座谈会在定西召开。省委秘书长刘立军强调,全省党委政研系统广大干部要主动迎接新挑战,牢牢把握新机遇,切实增强工作的...

定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记录历史的集报人)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