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里,司兆俊走遍了禹城市所有乡镇中学、部分农村小学以及保龄宝、禹王公司等企业,传播法律知识、宣讲社会文明道德规范、剖析典型案例。
司兆俊编写并自费打印了十几万字的法制演讲材料,曾经在18天的时间里,作了22场法制报告,带病讲课。12年来,司兆俊的义务普法课累计听课人数多达数万人,慕名来找他咨询法律问题、解决纠纷的人越来越多。
司兆俊曾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优秀辅导员,被省、市、县三级关工委评为先进个人、离退休五好干部党员,曾获市级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的先进个人。
薛长普, 74岁,陵城区丁庄镇敬老院管理员。
2004年工作以来,一身厨艺的他天天换着花样给老人们做饭,改善了敬老院的伙食。他还开垦了小菜园,带领老人们种上白菜、豆角、苦瓜等蔬菜,既节约了资金,又锻炼了身体。丁庄敬老院这种养老模式得到推广,薛长普也被评为全县爱老敬老模范个人。
敬老院里的很多老人都患有疾病,薛长普除了亲自护理病人之外,还经常拿出自己的微薄收入替他们垫付医疗费,虽然他本身也是一名病人——因脑出血,他的腿脚和左手都不灵便。
11年来的每个春节,薛长普都放弃与家人团聚,陪伴着敬老院的老人们。他常对老人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有我在,你们不会孤单和无助。”
张学刚, 82岁, 1982年从机床厂小学校长的岗位上退休。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是全家人的生活来源。在自己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老人先后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时捐款捐物。
2004年,辛庄社区建设综合服务楼,他捐款3000元;2012年又为德州市民政局救灾办公室捐助1万元。他说:“虽然我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我生活差的人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
老人爱好医学,退休后在家钻研中医医术,经常免费为社区居民看病。 2003年“非典”时期,老人自制了增强抵抗力的药丸,免费为社区居民们发放。有人说:“老张退了休比上班还忙,一身兼多职,一个钱不挣,图个啥呀!”他的回答是,图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党旗下的誓言。
刘浩,75岁,任齐河刘浩陶艺研发中心主任。
作为中国现代黑陶的奠基人,刘浩第一个把黑陶文化传承弘扬国内外,创造出“中国刘浩黑陶”艺术品牌,带动了山东及全国黑陶行业的发展。
2003至2006年,刘浩两次带领山东民间艺术考察展览团应邀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至今东京仍设有刘浩黑陶陈列室。2009年,刘浩组建了第一个全国黑陶行业组织——中国陶协黑陶艺委会,被推举为首任会长。2010年,刘浩成功组织策划了首届中国黑陶艺术精品展。2013年,在刘浩的精心策划下,中国第一个现代黑陶艺术馆正式开馆。 2013年至今由刘浩策划的中国(齐河)黑陶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两届,全国各地黑陶精英齐聚齐河,交流技艺,共商黑陶发展大计,齐河已成为真正的“中国现代黑陶城”。
马付珍,72岁,现为平原县龙门街道中心敬老院志愿者。 1991年至2013年,马付珍在敬老院服务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
这期间,马付珍天天忙得团团转,一年到头都没能在家待过几个整天,可谁能知道,她家里还有一个长年卧病在床的残疾儿子……“要不是付珍,我活不到今天! ”“在这里吃得饱、穿得暖,付珍伺候得好! ”……说起马付珍,老人们赞不绝口。
敬老院的洗手间由马付珍亲自收拾,坐便器被擦得锃亮;敬老院的菜谱由她精心制定,老人每天都有牛奶喝;每逢老人过生日,她都会定做一个大蛋糕……
在马付珍的精心照顾下,老人们个个红光满面,精神头十足。龙门敬老院也被评为省一级敬老院,市级规范化敬老院。
王合平, 71岁,武城县四女寺镇四女寺村村民,同时也是一位地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爱好者。
2006年5月王合平把运河名村四女寺属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料和保存下的实物整理好,寻机贡献到大运河申遗的工程之中,不久被《人民日报》、人民网等采纳,并播发在大运河申遗专辑第三节“巧夺天工”之中。
此外,王合平曾组建了当地第一个老年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曾为当地景区捐赠绿化树。
2009年,王合平被评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德”文化传承人; 2010年,获得武城县宣传思想文化旅游暨“四德”工程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1年,被武城县委、县政府授予第四届当代武城“二十四孝贤”。
孟庆胜, 76岁,临邑县第五中学退休高级教师。
2000年,退休后的孟庆胜自学心理学,结合40年的工作经验,编写了中小学生健康心理学讲义,义务给学生们做心理辅导工作。
最初,孟庆胜只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操场上主动和学生们接触、沟通,随着他“名气”不断提高,临邑五中专门成立了“孟爷爷信箱”,接收学生的信件,后来还开辟了“孟爷爷聊天室”。
在孩子们看来,孟爷爷就像有把万能钥匙,能解开所有问题。慢慢地,他成了孩子们心中比老师更亲切、比爷爷更有共同语言的“好朋友”。“有烦恼,找孟爷爷!”成了许多学生的口头禅。
15年来,孟庆胜的足迹遍及百余所中小学,义务讲课800多场。
李玉书, 68岁,乐陵市工商局退休干部。退休后,他仍关心单位发展,提出的“联合办案”和“交叉办案”法,在系统内得到推广,提高了办案效率。每年的老干部恳谈会,他都积极参加,先后提出合理化建议30余条, 2014年初被乐陵市委组织部聘为老干部工作联络员。
李玉书爱好京剧, 2009年他带头组建了枣乡京剧社,并为社团发展倾注大量心血。他跑前跑后置办戏服、联系演出,还自掏腰包为成员印制简谱、维修乐器。他带领社团成员到社区、敬老院、农村义务演出,并踊跃参加消夏晚会、春节文艺汇演、枣节汇演等各类演出。他还将京剧送进校园,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堂,累计教授学生1000余名,培养了50多名小戏迷。
王德芳, 67岁,宁津县民政局原局长。
退休后,王德芳积极关心退休老人的文化生活。
2012年,他着手建立老干部活动社团,面对无组织管理、无人员、无资金、无场地等重重困难,他率先垂范,多方奔走,将困难一个个解决。 2013年4月,宁津县中老年人娱乐健身活动中心建成并得以迅速发展。该活动中心目前拥有秧歌、锣鼓、京剧、河北梆子、广场舞等9个活动团队,会员726人,辐射带动参加活动人员达到1000余人。很多沉迷于麻将桌、棋牌室的老年人在他的带动下开始健身,消除了负面情绪,为社会带来了充满活力的正能量。
两年多来,社团在社区、公园、乡镇文化广场、敬老院等地义务演出30余场,为展现老同志风采、倡树健康文明新风做出了积极贡献。
杜建忠, 79岁,夏津县体委退休干部。他是李派太极拳第五代重要传人,已载入全省传统武术人才库。自1985年担任该县太极拳研究会主席后,杜建忠以传授传统太极文化为己任,义务授课,学生已达2000余人,极大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他全面整理了李派太极拳“天地人”三大拳法体系及其“枪刀剑棍”四部丛书,又整理李派所传承的珍稀拳种“岳氏心意十二形”一部、“少林内廊秘法拳”上下两部,绘图6000余幅。此外,书写了大量揭示传统武学的文化内涵、修炼机要、致功内秘、功德要谛的文章,在《武当》发表论文、散论多篇,出版“论文集”“散论集”各一部。多次在国内国际比赛中获奖,并荣获“太极名师”“武当百杰”“武林名家”等称号。
新闻推荐
国网广饶县供电公司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以实施特色创新服务为载体,活跃在公司供电服务的第一线。开展“善小”海蓬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美丽彩虹”实践精品;开展普及用电宣传、文明礼仪知识等志愿服...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