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振坤陈晓辉报道
本报东营讯“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寒冬已过,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东营迎来了植树的季节,人们纷纷走向田野、路旁和堤畔,亲手植下一片新绿。3月10日,来自25个市直机关的工作人员,来到新博路西侧,胜利干渠北侧,市中心城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第8标段,铁镐刨开苏醒的土壤,亲手植下6000余棵树苗。
曾几何时,东营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举目荒野,林木稀少,而今却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去年,东营市造林绿化以生态林场建设、沿黄沿海生态林建设工程、路域绿化提升工程建设为重点,带动了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共完成造林54301亩,完成森林抚育任务12万亩。
可谁会想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东营,“种棵树比养个孩子还难!”是很多东营人对盐碱地绿化难发出的无奈感慨。在东营搞绿化,绝不是一件易事,一棵树的成活,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汗水,经过多少探索实验。
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地处东营东部近海滩涂,常年海水浸泡、海风侵蚀,盐碱地因恶劣的水土条件被视为“绿化禁区”,围海吹填新陆地的土壤改良与绿化更是公认的难题。按照“科学治碱、管护并重”的原则,东营在示范区道路两旁大力实施林木绿化工程。
传统上改良盐碱地主要是采用“客土”绿化,即把外边的良土运进来,替换盐碱土以栽树种草。这种改良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成本较高,且栽种的树木容易枯死。他们采取盲沟改碱、暗管排碱、生物改碱等成功做法,按照适地适树的造林通则,成功筛选出耐盐碱树种在示范区种植。“三分造林,七分管理”,通过后期专人管护,确保了栽一片、成一片、活一片。
东营大部分土地是黄河冲积形成,次生盐渍化较重。全市辖5个县(区),只有广饶县南部处于非盐碱地区。在盐碱地上造林,难度可想而知。要想使苗木健康生长,首先就要改良土壤,使土壤含盐量降到3‰以下。目前,东营已探索出深沟条田改碱、台田改碱、风力提水排碱、盲沟排碱和暗管排碱等5种盐碱地治理模式。
改良土壤只是第一步,对抗盐碱地,良种选择和引种驯化也都不可或缺。上世纪90年代,东营建立了外来引种驯化试验基地,针对不同的树种开展引种、驯化试验。该市成立了林业科研机构,先后与中科院、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滨海地区盐碱地绿化提供了大量的造林绿化树种和积累了宝贵的理论研究经验。
近年来,东营不断加强耐盐碱林木种苗引进繁育工作,加强耐盐品种的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截至目前,当地耐盐植物社会育苗单位已发展到200多家,年出圃各类苗木2900多万株,年产值近亿元,耐盐品种成为东营生物质能源林建设的首选品种。东营市造林绿化植物已由建市初期的10余种增加到近600种,其中300多个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东营生态类型和植物物种,有效破解了盐碱地绿化这一世界性难题。
统计数据显示,东营市目前造林面积达21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市之初的3.7%增长到了17.7%。今年,东营市继续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并实施“三年增绿”计划,“十三五”时期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1%。今年全市计划造林绿化13.3万亩,修复保护湿地10万亩,建设绿道104公里、街头游园15处。
按照东营市“三年增绿”总体规划,从2016年开始,集中3年时间,投入29.45亿元,将以“五环、两带、三网”为主体,重点推进环城森林、绿色通道、水系绿化、沿黄生态绿化、沿海防护林、农田林网等11种工程类型,构筑起东营林业生态的骨干框架。“三年增绿”计划新增造林绿化39.27万亩,逐步实现“城市森林环抱、乡村绿树掩映、路河浓荫庇护、农田林茂粮丰、厂矿鸟语花香、沿海林水相依”的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绿色生态风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魏东徐永国高文亮“‘老东辛\’换成‘新东辛\’,再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4月1日,广饶县油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张俊勇告诉记者,那些年,“老东辛”穿县城而...
广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饶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