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主旋律文艺作品,很多人可能没看就开始摇头。有的人认为,从艺术生产的规律来看,主旋律文艺作品内容较多重复性、思想表现单一、内容缺乏创新;有的人认为,主旋律文艺作品所阐释的价值观念无法完全与当下社会生活相匹配,决定了其无法与观众取得共鸣。但笼统地为主旋律文艺作品贴上同质化标签,而不具体分析其艺术规律与价值,更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只要主旋律文艺作品遵循艺术生产的规律,摒弃“高大全”说教的硬伤,同样能够以艺术性打动观众。
近日,为庆祝建党95周年,山东省文艺工作者新创排了一系列文艺作品。吕剧《宣言》、话剧《家事》、京剧《邓恩铭》等正集中登上舞台与广大观众见面,笔者观看了《宣言》和《家事》两部作品。从个人角度来看,两部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其主旋律的艺术主题突出,艺术表现力突出。吕剧《宣言》是以还原历史之真实打动观众,话剧《家事》则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颂扬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两部作品真实、贴切,触动人心。
吕剧《宣言》根据发生在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的真实事迹改编,把上世纪30年代《共产党宣言》流入刘集村,村民保护《宣言》,利用宣言点燃革命火种的故事通过吕剧还原出来。笔者曾接触过这个真实事迹的各类文字、影像资料,总体来说,吕剧《宣言》在艺术化创作的过程中,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历史的真实。当舞台上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农民运动时,观众仿佛跟随着剧情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人至深。
笔者认为,这与那些不尊重历史事实而编写拼凑的“神剧”一比,高下立见。深究吕剧《宣言》能够以真实打动人心的原因,笔者认为主创团队真诚创作的态度是根本。相比其他团队的“网上采风”,《宣言》的主创团队先后两次到故事发生地现场采风。他们先后到《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刘集支部旧址等地参观,并找到革命先烈的后人了解情况,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只有创作态度的真诚,才能确保主旋律文艺作品能够以真实打动人心。
话剧《家事》则是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普通党员的故事。但因为有他们作为共产党员的信仰和奉献精神,使得普通人、普通事变得真实感人。当笔者观看《家事》时,第一反应便是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到剧情当中。仿佛剧中的人就是身边的人,剧中的事就是身边的事。而且,通过这些人和事,反映出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毫不突兀。直到最后全家人一起回顾入党宣言的一幕,也并没有说教感,反而更多的是一种仪式感给人带来的庄重。
《家事》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演员在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的状态。正如该剧导演所言,这是深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影响的结果。“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性的规律,在规定情景中真诚地去感觉,去想,去动作。”《家事》中并没有“高大全”式的说教,但真情实感流露于舞台之上,引发与观众的共鸣。
主旋律文艺作品并不是照本宣科的普通教育,而是需要通过特定的艺术形式浸润人的内心。笔者认为,把主旋律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倾注到感情之中,将其具化为艺术形象传递给观众,可以更容易让观众认可并接受。让情感成为涓涓细流,淌入人心,才能触动观众。
新闻推荐
□记者李明报道本报东营讯7月13日,东营市2016年上半年全市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成功召开。会上,公布了上半年全市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情况及环境违法查处情况。今年...
广饶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饶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