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文化站覆盖全县七镇街177个农家书屋带来精神食粮
作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东营市规定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筑面积、功能配备及队伍建设等明确的量化标准。其中规定,文化馆馆舍建筑面积中,市馆不低于6000平方米,县区馆不低于4000平方米,市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1万平方米,综合文化站用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面积800平方米以上等规定标准。
根据标准要求,垦利县在县、镇街、村三级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了扩充和完善。垦利县文广新局工会主席吴志民介绍,2012年,垦利县投资3.2亿建设的占地4.1万平方米的群众文化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是一处囊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数字影院为一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除数字影院外,群众可以免费出入。2014年,占地4.8万平方米的全民建设中心正式投用,设有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与县区体育中心、老年体育公园等公共活动中心共同满足县城五万余人的文化活动需求。
建立综合文化站针对的是镇街级硬件要求,需以本乡镇(街道)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为服务对象,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常设免费活动项目不少于6项。据了解,垦利县共有7个镇街,“已实现综合文化站全部配备达标,涵盖了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娱乐室、健身房、活动室等满足本镇街业务开展及群众培训的条件。2013年就通过市里验收完成。”吴志民表示。
要求农村建设的村文化大院,是与综合文化站功能基本相同的活动中心,为群众提供文体活动、广播电影播放、读书看报、数字文化信息服务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吴志民表示,虽然垦利县333个行政村已经实现文化大院全覆盖,但根据每个村的条件差别,硬件设施也存在差异。“这是垦利县比较薄弱的地方,今年要严格按照市县两级标准,年底要完成40个农村文化大院的标准化建设试点改造。2016年,将全面铺开建设,争取全部达标。”
此外,作为村文化大院的建设重点之一,农家书屋旨在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2008年到2010年,垦利县177个村便基本建成了农家书屋。为达到创建示范区的标准,垦利县政府及镇街政府为书屋配备了2000册图书、100张光盘及电脑。目前,垦利县的农家书屋基本稳定在177个村,各村电脑都达到10台,图书2000册以上,每年更新2000元的图书。
文化活动从村级突破“拿起话筒就能唱村民不害羞了”
基础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和前提条件。方案要求,文化馆每年组织参与人数不低于200人的大型文化活动不少于7次,组织开展单项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100次。在村社区的队伍建设中,要求每村(社区)组建群众文体队伍不少于3支,形成1个以上特色文化品牌,每支队伍人数不少于20人,每支队伍每年开展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12次以上。
对于垦利县来说,村级文化活动一直是工作侧重点。垦利县文化馆馆长张静介绍,从2011年起,垦利县开展了“村村唱戏村村舞”群众文化百千万活动。“百”是在全县建立一百支文艺演出队伍,“千”是每年为群众送一千场演出,“万”是要培训一万人以上的文艺爱好者或群众文艺骨干。
垦利县文化馆组织馆内十余名群众辅导员下乡为村民培训文艺才能。吴志民告诉记者,基于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训便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递。“但开始到村里发动培训时,还是遇到了困难。老百姓都对文化活动了解不多,让他们到台上练习演出,都抹不开面子。”
王晓峰是垦利县文化馆的一名群众辅导员,她从2011年就开始负责兴隆街道的群众文化培训工作。王晓峰说,组织培训时,一般由街道通知村委组织起队伍再由她培训,但刚开始时,村里有些人对这项工作不熟悉也不支持,“不少人认为光顾着跳舞,还怎么干活?而且在舞台上表演特别不好意思。”王晓峰告诉记者,大河村是她培训的第一个村,为了说服村妇女主任组建学习队伍,她反复讲活动的意义,并保证利用村民的农闲时间培训,绝不耽误大家干活。
但第一支队伍只有五人。经过简单培训,王晓峰发现她们节奏感差,脚步跟不上,连最普通的十字步都要教上一晚。有时候,在村里又教学又排练,王晓峰回到家都已经是半夜了。但这些村民的学习态度给了王晓峰很大的信心。“步伐学不会,她们就用手机拍下来,回家后接着练,时间一长,节奏感和协调性都越来越好了。”
逐渐发现跳舞的好处,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王晓峰的队伍,培训的课程也从秧歌、舞蹈发展到曲艺、朗诵、歌唱等,内容逐渐丰富。如今,她在这个村已经五年了,村里自办的元旦晚会、春节晚会、歌唱大赛等文化活动热火朝天,“村民拿起话筒就能亮嗓子,早就没有原来羞涩的样子了。”
村文化活动一枝独秀力求城乡遍地开花
经过三年的推广,“村村唱戏村村舞”以点带面,逐渐延伸到垦利县每个村落,深入每个村民心里。“大家慢慢感受到文化活动带来的好处,学习热情高涨的时候,村里的文艺骨干会主动组织村民到县文化馆学习。”张静说。
“村村唱戏村村舞”活动实现了活动主题,村文化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实现城乡平衡,2014年,垦利县启动“舞动垦利唱响和美”群众文化“五进”活动,即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继续将“村村唱戏村村舞”的活动经验用于开展城区文化活动。
吴志民表示,与村民较大的认知转变相比,企业、学校、机关等进入角色的脚步快了不少。群众文化辅导员继续为企业员工、机关人员等培训文化娱乐项目,为他们编排节目。作为群众文化“五进”活动情况汇报,垦利县将每年举办启动仪式和汇报展演,“一是为了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成果,二是为群众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吴志民说,“今年的汇报展演设置在消夏季节,因为很多企业、单位都想一展身手,几乎保持每周两场的频率,演出直到十月才结束。”
吴志民介绍,今年从四月份到年底,垦利县组织庄户剧团、专业院团、社会文艺团体全年送戏下乡,年底前将完成2100场演出。“按照市里要求,2014年每个县区要实现一村一年两场戏,2015年的目标是一村一年五场戏。垦利县333个村,我们目前完成了1900多场,每个村几近6场演出。”
新闻推荐
东营计划进行生猪目标价格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生猪价格有望披上“保护伞”
14日,记者从东营市物价局获悉,东营市计划进行生猪目标价格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此前,省物价局、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生猪目标价格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保险金额...
垦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垦利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