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1日讯(记者顾松通讯员田真张霞)“地下有潜力,地面无空地”,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近几年,东辛厂发展空间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开发征地难。据东辛厂副厂长路智勇介绍,“东辛厂每打一口新井都要通过东营市市长办公会审批。”
“十二五”以来,东营市提出了13个城区规划,美化城区环境打造文明城市,利市利民。但这13个规划涉及区域却涵盖着东辛厂的全部油区,其中,东辛油田基本处于城市中心,另外四个油田也分别处于东营经济开发区、湿地旅游区、垦利县新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
发展空间受限,开发投资又需精打细算,开发模式急需调整。东辛厂提出了油藏钻采一体化的“井工厂”运行模式,打破以油藏断块为单元的独立调整,合并同一区域内的多个断块,整体调整、布井、钻投。
为适应城区建设和油田开发的和谐共建,最先转变的是管理模式,一改过去零散井、方案井各自为政的地面服从地下管理,变为由钻井科、工农科打头阵,结合地质潜力找“地”,地质人员再以找到的地面井场为圆心,把方圆一公里内的地下储量点整合规划,一台多井,一地多用。
在每口井的设计上,则利用多靶点、跨断块、零度靶点、一井多用等技术,优化井身结构,让每一口新井控制尽量多的储量点。营1断块的营1斜73井原本设计了两个断块的两个储量点,可因为井位实在有限,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又二次优化、加深进尺,一口井钻遇三个自然断块,控制三个储量点。负责该区块的地质人员姚娜说“要是按传统直井布井,这块储量需要20多口井才能有效控制,这次的方案一共设计了18口井,实际钻开14口井。”
区域化整体布井和井身轨迹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多块组合多钻井,也减少了投资。一地多用的同台井按照“井工厂”一体化运行模式施工。营1-6井场,共涉及了营1西老区综合调整、营1东零散井和营451水平井三个区块的14个井位,按照“多井共用1个泥浆池减少占地,缩小井口距离多钻井”的方案,共设计了两排井台,井口间距由以往的5米缩短到2.7米,井排间距只有10米,钻井过程中采用钻机底座滑轨,便于同一井排前拖移动井架,精准的确定井口间距,与常规布局相比,单井占地由3.5亩减少到0.28亩,节约征地45亩。
不和城区“挣地”,也不能给居民“添堵”。该厂在居民区的抽油机配备上也格外精心,低噪音是第一标准。在营1-6的同台井场上,他们更专门定制了曳引式抽油机,与传统抽油机相比,噪音降低40分贝,每天节电20%到50%,底座长度由5米缩短到4.2米。占地小,噪音小,用电少,14台抽油机同时工作并不觉得吵。
去年,该厂新井中共有80口同台井,占新井总数的55.4%,并在营1西、营13、营926等新老区开发建设中实施“井工厂”一体化建产模式,提高了运行效率,最大化的节约土地和成本投入。
新闻推荐
2月3日,垦利县卫计局到所帮扶村郝家镇郝家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每户为他们送上了2袋面粉和500元慰问金,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困难群众心中。每到一处,慰问组都详细询问困难群众家庭境况、...
垦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垦利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