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公司做经济后盾村民办起家庭农场
黄河岸边的农民,从祖上开始就一直在土地上劳作,但种植非常分散,每家一两亩地种菜和粮食,自给自足,多余的才拿到集上卖。“遇到好年份收入就不多,更别提遇上天灾,在村民眼中,不赔本就不错。”董集镇相关工作人员说,近几年按照相关政策,不少村民的土地已经流转。董集镇抓住市、县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机遇,推进东营西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并从2012年底,重点建设占地5000亩的黄河金滩生态农业示范园。
记者了解到,目前,东胜公司德荟源种植基地等多个项目都已进驻示范园,发展规模化的种植业。同时,一些有经济实力的村民也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成了家庭农场主,杨庙村村民程新征就是其中一位。要做这么大的项目,没有强大财力的支撑是走不远的。程新征之前种过地、做过小生意,后来在利津办起一家化工企业,生意蒸蒸日上,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如今化工厂的生意已经步入正轨,儿子已能独当一面。他听说村里土地大规模流转,就开始琢磨,“这个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靠近黄河,旱不着涝不到,水电都很方便,这么好的地方不开发太浪费了。”程新征说,自己出身农村,对土地有种特殊的感情。去年9月,与妻子商量后,程新征以每年每亩地800元的价格承包了200亩地,开始种苹果、葡萄、西瓜等。
与程新征类似,董集镇刘王村的刘成礼也建起了600亩的家庭农场,种植果树、莲藕,最主要是养殖白对虾。刘成礼常年在外打工,阅历丰富。他说,自己曾经在寿光看到有人养殖白对虾,丰收的话利润丰厚,所以自己也决心尝试一下。“水产养殖风险很大,但我还是觉得人得有梦想,敢于大胆尝试,如果瞻前顾后很难干成事。”
附近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技术好的返聘来做指导
家庭农场成立后,还满足了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据介绍,土地流转后,村民手中没有地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很多年轻人选择出去打工赚钱,村里剩下的几乎都是上年纪的,“五十岁的算年轻的了。”后许村村主任许福增说,原来这些人留在家里只能照顾老小,几乎没什么收入。即使想赚钱,也只能出去干绿化保洁,早出晚归的,根本顾不上家里。对此,50多岁的村民杨树梅深有感触,他之前就经常出去跟着干绿化。“每天很早就走,说不定去哪儿。家里的老人也照顾不上。”
后来,听说程新征开了家庭农场,需要劳动力,杨树梅就不再出去打工,转而在程新征这里干活,在地里除草、浇水,给果树喷药等,每天60元,每月工资1800元,月底结算。另外还能拿到每年每亩800元的土地流转费,让杨树梅很高兴。程新征说,自家农场长期雇佣的村民有八九个,忙的时候最多雇了20多人,都是附近的村民。
除了像杨树梅这样干体力活儿的人,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打工者。后许村村主任许福增受雇于东营金硕农业发展公司,帮助老板打理这里的500亩地。他从1994年就开始种蔬菜大棚,如今已有20多年,对技术研究得比较透,在农业管理上很有经验。因此,老板聘他为技术指导,年薪五万,以后每年增加一万。
前期投入200余万元预期四年回本
对于未来的收入,程新征算了一笔账,果树生长期较长,苹果、葡萄得三年左右才能结果,因此,前两三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目前,程新征种了六七十亩葡萄,一百二三十亩苹果,苹果树套种了约一百亩的西瓜。他算了一笔账,这200亩地买果树苗就得投入四五十万,三年的土地流转费是48万,这大片地夫妻俩忙不过来,还雇着十余人打理,每人每天60元,一月1800元,三年需要60万元,再加上平时买药、化肥等也花销不少。这样一算,三年下来,程新征得投入200万元左右。
三年后,苹果树和葡萄树都能结果了,葡萄一亩地产值一万多元,苹果亩产6000斤,按现在的价格算,每亩地收入约两万元。另外,西瓜生长期较短,很快就能丰收,程新征说要用西瓜的收入填补人工投入。苹果一年收入约200万元,葡萄约70万元,这样大致算了算,程新征说四年就能回本。
新征农场的西瓜如今已结果,还有不到一月就能成熟。看着大片的西瓜地,程新征满怀信心。不满足于这些,他打算一步步朝着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的方向努力,建垂钓池塘,三年后,这大片的苹果、葡萄将会成长起来,远远望去非常好看,“我还想建三个大棚,冬天种植大樱桃、草莓、葡萄。”
王成礼前期已经投入了250多万元,其中120余万元是银行贷款,为了防御养殖白对虾的风险,他专门从寿光高薪挖来技术员指导。他盘算着,春节前能出两茬,那是白对虾每斤价格能达到五六十元,每斤利润高达25元,如果丰收,以后的路就好走了。
新闻推荐
本报7月17日讯(记者李沙娜通讯员赵展)17日,记者从东营市体育局获悉,山东省第四届黄河三角洲县域健身联动活动将于18日-19日在垦利县举行,来自黄三角区域的17支代表队将进行大众广场舞、...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