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管改碱技术是目前全世界改良盐碱化土地的最先进技术之一,中国这一技术从无到有,再到为东营改造良田二十万亩,离不开卜凡敏14年磨一剑的坚持和钻研。3月14日,山东中天水土资源生态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卜凡敏将自己的创业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我把你挖的沟填平了”
“工程竣工的那天晚上,我接到了凡敏从工地上打来的电话,他兴奋地跟我说,‘我把你挖的沟填平了!’”山东中天水土资源生态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杨玉珍介绍,2011年,广北农场盐碱地改造项目完成,这标志着广北农场60多年的挖沟排碱开发荒地的方式成为历史。1960年,16岁的杨玉珍来到已经建设10年的广北农场打工,加入到挖沟排碱的队伍中来,几十年时间将广北农场挖得沟壑累累。2011年,卜凡敏带领中天公司采用新的排灌模式改造广北农场,为农场新增土地2000亩,改良土地1万亩。
2010年前的垦利县永安镇,还是一片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近两年已经全部被棉田、果蔬等覆盖。土地的变化,奥秘就在于暗管改碱技术的应用。土里被埋进一根空的软管,管子四周布满细孔,由于自然形成的水的势能和压力,土壤里的水会自动渗进管子里,水被排出,盐分也就随之被水带走了。原理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质地、含盐碱量、地下水位等,来确定埋管的各种技术参数。“比如说这个暗管埋多宽、埋多深,采用多大的管径,采用什么样的外包滤料,这些都是难点。”卜凡敏介绍。
明沟排碱是指挖掘深度低于地下水位的明沟将含盐水体排出,地面灌排,占地费水。暗管改碱是相对于明沟排碱而言的,管道铺设采用开沟埋管机作业,将数据输入电脑和激光发射器,开沟、埋管、裹砂、敷土一次完成,暗灌暗排,节地节水。
盐碱地改良向来是世界性难题。经过几年研究,中天公司成功掌握了埋管方案的全套技术,还自主研制除了一整套铺设管道的技术装备,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对我国的技术垄断。目前,利用这项新技术,我国已新增耕地3万亩,而技术验证显示,山东、辽宁等地大约有一千万亩盐碱地可以通过这项技术成功整治成良田。
14年磨一剑,盐碱地上孕育出“中天梦”
今年39岁的卜凡敏,来自革命老区沂蒙山的农村,1998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胜利油田工作。两年后,东营市政府决定与油田合作开发广袤的盐碱化土地。“如果能采取某种盐碱地改良技术把这些土地变废为宝,必能为当地的农民收入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重大的贡献。”怀着这样的想法,卜凡敏主动请缨,踏上了改良盐碱地之路。
2000年,卜凡敏遇到荷兰农田排水专家科隆先生,开始接受国外技术,荷兰的暗管改碱盐碱地改良技术使他看到了希望,从此开始专心研究暗管技术。10年后,卜凡敏与时任黄河三角洲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杨玉珍合作,成立了山东中天水土资源生态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致力于暗管改碱技术的实施及推广。“刚开始干的时候,真是不分白天黑夜,时时刻刻泡在工地上,”说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卜凡敏感慨万千。
一个战略性的产业从无到有再到纳入国家视野,其间的坎坷可想而知。为了打破国外设备的垄断,中天公司与中国农机院联合攻克技术难关,制造出国内第一台暗管改碱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曾经遇到各方面重重阻力,以及各种否定的声音,卜凡敏依然坚持,被周边很多人形容为浑身“倔脾气”,正是凭借着这股倔劲,卜凡敏的技术得到国家的认可。今年3月初,卜凡敏参加了山东省第三届青年创业大赛,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总决赛。
新闻推荐
本报3月24日讯(记者杨玉龙)24日,记者从东营市交通运输局获悉,近期将开通从东营市政府至垦利县天宁寺旅游公交线路(168路公交车)。票价拟定3元,该线路开通后,将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布局,促进城...
垦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垦利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