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张会英已于8月30日在自家院内跳井自杀,她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向年幼的孩子、她的侄子下了“黑手”,留给人太多太多的谜团,或许她害人的原因只能靠活着的人推测完成了。
但是,这个案件作为被亲属伤害的案例来说,却绝不仅仅是个个案。查阅新闻不难发现,现在不少人因为不同的原因或出于不同的目的伤害亲人、诈骗朋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犯罪分子屡屡朝亲人或朋友“下手”?记者试着进行了调查。
A
何事让你忍心伤“亲”?
市民秦女士每天都有上网浏览各地社会新闻的习惯,这段时间,她经常边看新闻边发出“现在的人到底怎么了?”这样气愤的感慨,因为接二连三的虐童、伤害亲人、欺骗朋友的案例让她对这些案件中作案者的动机产生了质疑:他们伤害的要么是亲人,要么是熟悉的朋友,怎么能忍心下得去手?
秦女士的质疑或许也代表了很多人的态度,不说远的,就从“8·24”山西汾西伤害儿童案为起点,十天的时间里,我们就能搜出几起关于伤害亲人或朋友的案例。
9月3日早晨,在临沂市临沭县一条街上,一名16岁少女当街暴打自己的亲奶奶,手扯着奶奶的头发,脚踹向奶奶的身体,手脚并用毫不手软,打了十几分钟,有路人实在是看不过去给了女孩一巴掌并喊道警察来了,女孩才收手逃走。据了解,老人名叫高坎爱,今年70岁,是临沭县城的一名环卫工人,那个打人的女孩的确是她的亲孙女陈千千(化名),今年16岁。当日早晨,陈千千突然找到了正在扫街的奶奶,质问她为什么要向母亲告状,说她正在谈恋爱。老人当场否认。听到奶奶不肯承认,陈千千似乎一下子火了,上前就把老人推倒在地,拳脚相加,而且还硬生生地扯下了老人的一大把头发。
9月4日,江苏常州金坛指前镇,一名出生才6天的女婴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扔进鱼塘。女婴的父亲发现后,冲进鱼塘救出女儿。随后,女婴被送往金坛市人民医院。虽然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在5个多小时后,女婴还是不幸离去。
9月5日,有媒体报道在东莞打工的19岁的黑龙江女孩李雪莲遭男友郝晓鹏毒打,已昏迷40天。更残忍的是,李学莲被毒打后,腿上、嘴角、右眼角等多处伤口,竟被男友用缝衣针缝合,共缝了15针。
一桩桩伤害案件令人伤心、愤怒,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忍心对亲朋“下手”?
B
伤“亲”案,我们身边也有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伤害亲人、朋友的案件并不是只在外地出现,就在我们身边也经常发生因为小事导致亲人反目、朋友失和的例子,当事人因为一点小争执引发冲突,动手打人或用刀捅人,既伤及亲朋又触犯法律,一时的冲动往往留下终生的悔恨。
利津县有一对夫妻,因为妻子不满丈夫与一位女性朋友开过火的玩笑,二人起了争执,随后动了手,妻子一怒之下持刀捅向丈夫,导致丈夫死亡。虽然妻子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从此支离破碎。
东营区的王某和陈某本是一对恋人,2012年3月的一天,两人因感情问题发生争执,处在气头上的二人都有些不冷静,王某拿着剪刀把陈某的臀部扎伤后,又用水果刀将其头部砍伤,又强行把陈某非法拘禁达五天多。期间强迫陈某吃下数粒安眠药,并多次对陈某进行威胁、殴打。
四十多岁的王某发现女友有精神疾病,先后利用她的信任骗车骗钱,最终被判刑。“近年来,我们审结的与亲友伤害、欺骗的案件数量有上升趋势。一般来说,亲朋之间涉及诈骗的案件较多。”东营区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表示,涉及诈骗的案件中,绝大多数都是熟人、冒充熟人作案,“今年1-8月份,已经审结完成的诈骗案件就有20余起。”另外,亲朋间的伤害案件大多是因小事而起,而且很难调解。
相关人员表示,从历来亲属、朋友间伤害或诈骗的案例分析,主要存在四种原因:经济矛盾、夫妻不和、家庭之间关系恶化、家庭暴力及被暴力压抑下的报复等。
C
伤“亲”案多发有多方面因素
东营市心理学会的心理咨询师毛崇梅表示,一系列伤害亲属、朋友的案件背后,是很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心理问题。“简单地说,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人的挫折感就产生了。”毛崇梅解释,挫折感是指人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又不能克服时产生的情绪状态,如焦虑、紧张、愤懑、沮丧、失意等。“人在挫折时,行为上表现为攻击、倒退、固执、妥协、压抑等,这些负性情绪如果没有制度化的宣泄途径而郁积到一定程度,在从众、感染、去个性化等社会心理因素的驱使之下,容易诱发伤害性事件。”
东营市心理协会心理咨询师景超表示,对熟人实施伤害或诈骗,是犯罪分子利用熟人或亲人的防范意识较差的心理,使熟人或亲人轻信或盲从;而对于朋友或亲人之间发生的伤害案件来说,犯罪分子靠武力解决问题说明心理的不成熟,表现为浮躁、对法治的失望、人与人之间的防御及不信任等。
毛崇梅表示,对亲友伤害或诈骗的犯罪分子大多性格暴戾、心理怨恨、生活不稳定,而施暴者将罪恶伸向幼儿,更是暴露了他们脆弱与无能,欺弱凌小、漠视生命。而且,一般人不会怀疑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不利,一旦事情发生,也不愿承认身边的人作案,也在无形中助长了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
景超说,造成暴力伤害、亲朋诈骗等案件的原因很多,而且往往是一果多因,当事人的成长经历及创伤形成的“坑洞”都会引爆情绪的火山。“如何让这类悲剧不再发生,除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外,家庭关系的重构、亲子关系的学习、不良关系的治疗已经迫在眉睫,同时对家人精神问题的预防和治疗也应引起每个家庭成员和社会更广泛的关注。”毛崇梅说。 (记者 李静)
相关链接
青少年有效疏导心理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
景超表示,他对青少年进行日常心理咨询时,发现大部分接受咨询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集中在五个方面,“厌学、网瘾、早恋、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其中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方面。”景超说,从他接触的心理咨询案例来看,青少年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虽然还没上升到伤害别人的地步,但内隐攻击仍不容忽视,“他们一般用伤害自己、参与打架等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
“总的来说,现在青少年出现心理困扰的现象比原来要多。”景超说,在青少年时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而且,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父母之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模式造就了孩子将来如何与人沟通。”景超说。
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专为青少年减压
成立五年受理个案近千起
采访中,几位心理咨询师不止一次提到对青少年进行有效心理疏导的重要意义,记者了解到,由团市委主办的12355青少年服务台就是专门针对青少年对法律、心理及侵权投诉等问题进行有效社会干预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目前服务台以12355热线、12355网站为主要服务渠道,汇集了180余名资深律师、心理咨询师及行政、网络维护、宣传编辑等专业人员,主要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侵权接诉等服务,从而成为共青团直接联合服务青少年的综合性窗口。
团市委权益部部长刘鲁闽介绍,12355青少年服务台自2007年成立以来,积极整合资源,建立联动机制,打造服务品牌,截至2012年底,总访问量达到3568人次,提供一对一服务1024人次,受理个案960余起。他们开展了“12355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12355援灾特别行动”、“12355校园行”、“12355青年就业指导报告会”、“12355中高考减压月”等“12355在行动”主题系列活动,使全市15万青少年从中受益。(记者 李静 见习记者 张立娟)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展示学生精神风貌,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庆贺祖国母亲64华诞,近日,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举行了“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歌咏比赛。全校18个班级1000余名学生参加了比赛。赛中,小选手们一...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