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学习过程“动”起来
整册书共八个单元,单从主题来看,每个单元就可以设计成一次主题阅读活动。每一个主题活动中的阅读材料,除课本外,还可由老师和学生自己补充,拓展阅读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自己开发和设计自己的学习过程。如:第一单元———“我爱读书”,在阅读4篇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找到一些文章,同时可以把一些读书心得、名人读书故事等阅读材料引进来,成为大家的阅读材料,丰富阅读体验。这样,学习过程就成为师生自己活动的场域。所有活动都和听、说、读、写结合在一起,以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归宿,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让语言学习“动”起来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必须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完善。语言学习过程就如同学习游泳一样,必须有学习者的亲身参与,没有主体参与的语言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学习。
课本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能够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展示学习语言的成果,交流学习语言的感受,语言的学习就会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三、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如:“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体现了引导学生思考的设计思路。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策划、“辩论会”的设计、“演讲”活动的组织,都需要师生根据生活经验、实际情况及自己的特长进行设计。设计活动的过程,就是思维完全投入的过程。
除此之外,“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等板块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思维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实现思维与语言学习的同步。
总之,让语文学习“动”起来是本册书的特色之一,本册教科书中还有很多设计,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参与者、评价者。整个学习过程,从单元间的整合,从课内外的结合,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从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设计,都让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我们要不断深入领会编写意图,同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闻推荐
10万欠条牵出私藏枪支案男子威逼他人写欠条,民警破案发现其私藏枪支
本报讯东营区张某和董某等几名男子合伙经营一家茶楼,张某因嫌分红不均,便威逼董某手写10万元欠条。董某报案后,警方根据指控抓获张某时,竟从张某家中搜出制式枪支一把。日前,东营区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判...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