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
“孩子报志愿的时候我就想让他报本省的大学,可孩子却不愿意,最后按照他的意愿报了个外地的大学。原来我每天的重心都是围着他,他这一走我可就不行了,觉得每天都是没着没落的……”今年44岁的许艳告诉记者,儿子今年9月份去贵州上大学了,离家很远,非常担心。“每天就在想,他适不适应那边环境,饭菜好不好吃,跟同学相处好不好。”许艳告诉记者,她每天都守在电视机旁看贵州的天气预报,手机也24小时不关机,就怕孩子有什么事找不到她。许艳说:“每天都盼着孩子打电话,但又怕打电话,打电话来不是出了什么事就是没钱了。”
有同样遭遇的童先生告诉记者,女儿去外地上学了,每当回到家里,都感觉特别无聊。妻子也开始“罢工”,动辄就是面条或者稀饭、咸菜,怎么简单怎么做,每天都“对付”着过日子。童先生还悄悄告诉记者,现在赶上妻子更年期,动不动就发火,天天耳朵“饱受煎熬”。童先生在家只好保持沉默,两人也找不到什么共同话题。
走四方:去外边看看,心情舒畅
今年51岁的刘丽萍告诉记者,在帮女儿整理好求学的行囊后,她也整理好了自己的旅游行囊。刘女士说,孩子去上大学了,到了自己去闯社会的年龄,社会的水深水浅都要她自己去尝试。刘女士说:“我也该放手了,去享受一下我自己的时光。”
刘女士告诉记者,她跟自己的丈夫年轻时工作都特别忙,根本没有时间一起出去玩,都是为了家庭的生计、孩子能有个好的生活环境而奔波。退休了,才有时间和丈夫一起出去走一走,这样也不至于两个人闷在家里生气。
“身边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孩子出去上学了,老两口在家里没什么事,又到了更年期,两个人就在家里掐架。我们就拉上他们和我们一起出去走走,这样心情也舒畅些。”刘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出去的行程一般都是自己制定的,这样不是很累,玩得很开心。他们还决定,在国内玩一遍,再出国旅游。
寻找寄托:再领养一个“孩子”
“儿子,快来跟哥哥打个招呼。”宋女士抱起自己养的小泰迪跟记者打招呼。
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刚去外地上大学,自己怎么也接受不了,每天都很郁闷,无所事事,人也没有精神。老伴看自己天天无精打采,就带回来这条狗让她养着。宋女士说,反正自己也没事干,就养着吧。每天早起给自己和狗做点吃的,然后带着它出去遛弯。慢慢地培养出感情来了,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来养。平常心里有什么事,也跟狗说说,出门的时候向朋友介绍说:“这是我的小儿子!”
宋女士说,其实养狗挺好,是一个感情寄托,这样就不至于在家无所事事了。
稳稳地幸福:学会为自己而活
“我要稳稳的幸福,能抵挡末日的残酷;在不安的深夜,能有个归宿。”面对“剩爸剩妈”,专家说:“要学会独立的生活!”
东营市心理学会秘书长王学红说:“作为母亲,生活重心都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也放弃了很多东西。孩子一走,不少家长的确不太适应,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孩子读大学前,希望孩子能赶快出去,可真的走了,又有各种不适应。”她建议这些家长在这个时候要重新考虑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乐趣,比如有什么样的梦想,还想做什么事等。一般在孩子读大学时候,家长年龄正好处于更年期,这个时候的中年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乐趣。喜欢热闹的,出去和别人打牌、下棋、拉拉家常;喜欢安静的,养花、种草、品茶、练练书画、打太极拳等。总而言之,多参加户外活动,充实生活。
孩子是“空巢父母”治愈失落感的最佳“良药”。心理咨询师武女士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孩子要多和父母沟通,要理解父母,了解父母需要,多打电话问候、关心父母。孩子可以多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让父母更了解自己在外的状态,对自己的情况心里有个底儿,这会让父母心里踏实一些更能放宽心。
(记者 李玲 见习记者 张振)
新闻推荐
《东营市中心城公共停车场管理暂行办法》下月起实施部分公共停车场须免费开放
本报讯近日,东营市出台《东营市中心城公共停车场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明确,公共停车场,是指在本市中心城范围内,向社会开放,为不特定对象提供停车服务的停车场(库),包括政府和社会投资单独建设的停车...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