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是调配城乡医疗资源、平衡医疗专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了患者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能够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缓解就业压力。进入2014年以来,各级政府对民营医院的扶持政策持续升温。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有序放宽社会力量办医准入,在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级评审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4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医疗行业带来了改革机遇。民营医院的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近年来,东营市民营医疗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基本形成各自发展优势和特点,发展迅速。
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民营医院35家,占全市医院总数的46.05%,其中,综合医院20家,专科医院7家,康复医院1家,中医医院6家,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民营医疗机构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11人,占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21.54%;开放床位3418张,占全市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总数的28.20%;2013年业务收入10.74亿元,占全市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35.78%。
为扶持民营医院健康发展,在《东营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中,东营市明确将发展民营医院作为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化医改的配套文件,出台了《关于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意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明确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及大型设备购置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支持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举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及专科医院,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鼓励和扶持改制企业医院发展,按照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引导走专科特色道路或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公立医院的有益补充,形成良性竞争态势。
实际上,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已成必然之举。随着国家黄蓝战略的深入实施,东营市投资软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政府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吸引投资者进入东营市场,这既给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也给医疗卫生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良好的外部环境把组建民营医院推到了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前沿。
一直以来,东营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民营医疗机构践行“开放办医”的理念。针对城乡卫生资源严重倒置现象,东营市重视民营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对于市场容量大而医疗服务相对薄弱的单病种和专科公开向社会推介,如糖尿病医院、肝病医院、高血压病医院等,东营市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审批的原则,谁的建设标准高、方案可行性强,就批准谁,从而增加了医疗机构设置的透明度。
当前,民营医疗机构正积极作为,充分利用政策利好和社会优势资源,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油田中心医院等企业改制医院正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满足高收入群体特需医疗服务需求。东营鸿港医院投入建设资金3亿元,与齐鲁医院积极协作,发展态势良好。东营市正骨医院和东营肛肠医院设置地处乡村,方便了群众就医,调整了病人的合理流向。东营市中医医院、东营百草堂中医医院等中医机构弥补了东营市无公立中医院的不足,满足了群众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东营市爱家房地产投资的三级医院爱家心血管专科医院正在筹备建设中,估算总投资8亿元,截至目前已投资5亿元。市口腔医院、眼科医院等专科医疗机构发挥专科优势,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目前,东营市已建成公立医院、国有企业医院、股份制医院、民营医院等多种类型共存的医疗资源格局,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态势,满足了群众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记者 刘冬辉)
新闻推荐
记者从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获悉,《东营市行政复议决定书网上公开制度》已公布实施。今后,市政府作出的所有行政复议决定书不论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机关胜诉与否,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一律在...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