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城区面积增长局部示意图。对比最新版东营市地图和2005年的地图,地图右下角的“东营城区图”的变化尤为明显,城区道路增加、建筑物增多、东西城真正“连成片”、城区东边边界也由东四路变为了东八路……东营城区的变化,只是一个代表。近十年的时间里,整个东营市一直在变化、在长大。
买房时是“城边”
入住时已经“不偏远了”
“2010年来东四路这边看房子的时候,还觉得挺偏僻的,就一个售楼处,用荒凉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家住东四路一小区的曹女士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在东城上班,综合考虑房价和到单位的距离之后,“便买了这套房子。”
王先生和曹女士住在一个小区,他比曹女士早一年买的房子,“当时小区再往东除了一个工厂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虽然在东四路附近买了房子,但他们对此后住在这儿并没有过多的设想,“还是因为觉得有点偏,没法想。”
在当时,对很多人来说,东四路几乎是城区的边缘,有少人会主动考虑搬到这边来住。随着一两年后陆续交房入住,王先生他们发现尽管小区的配套设施还不是那么完善,但“小区楼下也有一些商店,就觉得也不是那么偏了,最起码比原来好多了。”
而住在汾河路附近的崔女士说,城市发展变化给她带来的最深感触其实是小区周边商业的逐渐增多,“2006年搬到东城大渡河路附近时,周围的住户很少,一栋楼里有一半的房子是空着的。商场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商超少,里边的货品种类也不齐全,逛商场的人还不如营业员多。”崔女士说,最初几年,自己是“住在东城,购物在西城。”但随着银座、胜大超市、乐购、百货大楼东城店等陆续落户,“现在在这边,啥都能买到了。”
在东营生活了近四十年的崔女士戏称,刚搬到东城时,提起住在北边、东边,“第一反应是偏远,但后来尤其是这几年感觉好多了,现在住的这个区域,即便算不上市中心也不会感觉偏远了。”
公交线路增加
城市地图“空白”被填
原来的“荒凉地”逐渐变成聚居之地,原本住户都很少的地方商业逐渐增加,如同有生命力一般,这座城市仿佛悄悄长大。
“2005年东营有33条公交线路,而到2014年公交线路已经增加到了71条。”东营市公交公司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十年时间里,公交线路的数量翻了一番还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城市在一点点长大。该工作人员说,作为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公交线路的发展与城市建设、道路修建密切相关,“中心城不断发展与外延,公交线路势必要增加。”
在2005年东营市地图的“东营城区图”中,代表四至的道路分别是西五路、南二路、德州路、东四路;而在最新版地图的“东营城区图”中,这些道路分别是西五路、南二路、德州路和东八路,而且这些道路组成的区域外围,建筑物也明显增多。
除了“东四路到东八路”的变化外,在2005年的地图中,北二路与广利河、东青高速与东二路之间的区域内,是大片的“空白”,华山路东西两侧更是很少的建筑;而在最新版的地图中,这一区域内不仅小区增多,而且还有了小清河路、胶莱河路、泸州路等多条道路。
东营城市的发展从这一片“空白”的改变中可见一斑。
“组团式”发展
“森林环抱,组团发展,生态融合,片区开发”,东营正按照这样的原则,形成组团式、生态型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塑造“大水面、大绿地、大湿地、大空间”的城市风貌,构筑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
据了解,2011年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约124.3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约26平方公里的油井设施用地,现状总人口62万(户籍人口);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将达到100万人,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西起东营区界及西六路,东至溢洪河,南起南外环路及东营南站,北至潍坊路和东营区行政区界(不含胜北社区,包含胜利机场西侧部分用地范围),总面积486平方公里。
在主中心城外围和各组团之间,以广利河、东营河和溢洪河等水系湿地为核心,形成中心城区的生态湿地网络,依托外环路打造城市生态休闲“内环”;依托滨海湿地、黄河湿地以及生态林场和农田打造生态保育“外环”,控制城镇无序扩张。通过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将组团间绿化隔离带转变为与城市功能相融合的公共活动空间,再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生态质量。
新闻推荐
东营市东营区胜利街道中山社区党委书记、工作站站长黄小霞,担任社区书记7年来,环境卫生、就业就学、居家养老、文化娱乐……大事小事,她事事操心,带领她的团队把社区打造成了安居乐业、温馨和谐...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