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晶
本报通讯员侯宝顺赵曙光
60年前,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上,有一颗被黄河水携带下来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长大,从此以后,它就成为了这个地区唯一的一棵绿色,也成为了人们所共识的地标。
而60年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周围已经长满了各种类目的树木。现在看,原先的“一棵树”已经不再茂盛,然而“一棵树超市”“一棵树酒”仍然挂在各个商店的门头,因为“一棵树”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地标,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记忆。
为农、为民的绿化第一战
10月9日,漫步在东营市河口区槐林风景区,一排排的槐树为河口区人民构筑起了生态的屏障。
“孤岛刺槐林场于2012年开工建设,规划总面积4.6万亩,其中,原有林地2万亩,新增造林2.6万亩,主要有刺槐、竹柳、白蜡、榆树等树种。”东营市河口区林业局局长孙卫东解释。“这些老槐林的保护和建设,多亏了六七十年代的老前辈,是他们打响了河口绿化的第一战。”
1960年,共青团山东省委动员七个地方3507名共青团员和优秀青年,进驻荒无人烟的“大孤岛”,支援林场开展植树造林大会战,迈出了让荒滩变绿洲的第一步。
在孤岛林场,见到了81岁的老一辈造林人,原马场林业总工程师——石锡惠。“1960年黄河改道,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形成土地。那时候,一出门,几乎看不见绿色,一眼望去,都是一片黄土地,而且多以沙土为主。”石锡惠说起那时的情景,发出了沉重的叹息。“由于风沙大,缺少水源,所以庄稼产量很低,庄稼种子很多刚种下就被风吹走了,不仅如此,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很恶劣,一到春秋季节,出门5米以外什么都看不见。”在这种环境下,当地群众意识到必须先防风固沙,改善环境,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建设。1960年,马场人民打响了为农业生产,为人民生活环境改善的绿色战役。
1960初,造林“战役”正式开始,为了加快造林进度,马场采取了一些奖励措施来动员所有的人加入到造林工程中,仅一年,就造林5000余亩,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是,改善环境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程。1980年至1984年,马场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进行造林,共计10万亩的人工林,彻底改善了马场的环境,而这些,也成为了河口区最早的人工林。
万亩荒滩“披绿衣”
“年年种树难成林,岁岁植绿不成荫,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名的顺口溜,说的就是河口。”孙卫东尴尬地笑着说道。
河口区濒临渤海,平均海拔在4米以下,地势平缓,地下海水水位高,矿化度重,土壤含盐量大,再加上降水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更是加重了土地的盐碱化。由于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造成了当地植树成活率低,绿化难度大。
在河口区,要想植树,必须先治碱。2006年,涵盖路域绿化,水系绿化,农田林网绿化的“三网绿化”工程正式启动。
由于土质盐碱,树木难以成活,所以必须先改良土地。河口区人民通过采取挖池筑田,淋碱改土的方式,通过修筑台田、布设排沟、整平土地、筑坝围堰、多次耕翻、大水压碱等关键措施,促使盐分下渗,随水排走,保证改碱效果。随后采取适地适树,科学栽植的方法,对要栽植树木的地块,在经过严格检测、准确掌握土壤含盐量状况后,再相应确定苗木品种和种植时间,并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栽植。在关键的栽后管护环节,更是严格把关,重点抓好浇水、中耕、扶正、抹芽、治虫以及围坝整修等工作,确保树木成活率。
经过三年的奋斗,河口区城北一片不毛之地通过工程造林,建起了城北防护林,共开挖池塘7000亩,构筑台田8000亩,新增林地面积3.34万亩,绿化面积13.54万亩,动用土石方6995.85万方,植树1952.36万株。
而2007年实施的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更是在河口区北部构筑起了沿海防护林带,成为河口区北部生态屏障。
“这1万9千余亩林地涵盖了白蜡、白杨、垂柳、果槐等20余个树种,都是针对当地环境进行的选择。”东营市河口正一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甲民介绍。
2016年,东营市实施三年增绿计划,河口区三年增绿计划也乘势开始。“转行做林场这块,一是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其次也是为了对河口区环境作出一点贡献。现在公司打造的占地650余亩的花千谷项目,也是河口区全域旅游的一个重点项目。”王甲民表示。
“三年时间,河口区新增造林面积12万6千多亩,并提前一年完成了东营市下达的7.26万亩的总造林任务。现在的河口已经不再是以前光秃秃的河口,林地面积达到了22万亩。”孙卫东笑着说道。
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
进入河口区新户镇东鲍井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排排、一垅垅、一片片让人目不暇接的冬枣树。一棵棵的枣树被一个个枣子压得低下了头,“现在我们的冬枣已经大批量上市了,由于特殊的土质气候条件,所以这里出产的冬枣相比来说口感更好,”河口区林业局高级农艺师侯宝顺介绍。
冬枣作为河口区种植面积较大的经济林,一直以来,在承担着绿化功能的同时,也承担着提高居民收入的“重担”。
“我们村从1997年开始进行冬枣的种植,现在,村庄一共有900亩土地,其中有850亩是冬枣园。”说起村庄的冬枣产业,新户镇东鲍井村书记朱耀东如数家珍。“河口农民素有栽培枣树的习惯,发展冬枣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过去由于方法不得当,农民又没有技术,使得冬枣坐果率低,品质不高,销售不畅,因而没有形成规模。”
除了提供技术支持,从2002年始河口区政府规定,枣农每种活1棵冬枣树,政府给予3元钱的补助。同时,政府还赋予冬枣用地享有特殊权利,规定冬枣开发用地为林业用地,由区政府核发林权证,承包期不少于30年,承包期内允许继承、转让。对冬枣园,按照自愿、依法、有序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鼓励发展规模经营。
“既要让环境好起来,又要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居住环境变化的同时,也要感受到树木为他们带来的财富的变化,这也是从1958年到现在,整整六十年,一直在造林的初衷。”孙卫东解释道。
据了解,接下来,河口区将继续实施精准造林,计划利用3-5年的时间,着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区域生态绿色廊道建设、森林围城建设、绿色小镇建设、绿色村居建设、生态林网建设、湿地修复工程、优质果品基地建设、柽柳封育示范基地建设、植物园休闲观光工程等10大重点工程,最终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作用。
新闻推荐
□通讯员任厚毅胡婧报道本报东营讯中国石化科技部9月27日组织召开“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中国石化企业标准审...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