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目前,正在施工的这片是我们城南段工程的核心区,分为石油文化展示区和湿地区两部分,现在石油文化展示区工程基本完成,即将着手的就是湿地体验景观的打造,要建设一批景观设施,提升湿地综合服务功能。”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项目负责人顾国岱介绍说。该项目建设现场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中。
今年以来,东营市大力推进一批生态环境整治与湿地保护利用项目,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步伐,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全力打造“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格局,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就是其中之一。该工程建设范围南起省黄三角农高区(支脉河)、北至黄三角自然保护区(黄河大坝),全长56.2公里,规划改造提升总面积29.11平方公里,其中修复湿地面积20.36平方公里。目前,该工程正在顺利进行,顾国岱介绍,他们将按照进度加紧推进,尽快呈现给市民全新的东八路湿地生态景观。
实施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东营市推进湿地城市建设和不断丰富旅游资源的一个缩影。东营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而富有魅力,丰富的湿地资源更使东营市朝气蓬勃、独一无二。市委六届四次全体会议确立的三大目标之一——— 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恰逢其时,为东营市保护、管理、利用湿地指明方向。
受大自然垂青,东营市拥有世界上最年轻的湿地、中国最美的湿地,特色鲜明而独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近年来,东营市以生态补偿的方式收回重要生态区内的农田,完成退耕还湿面积1.4万公顷,并采取生态修复等措施,逐步恢复生态原貌。此外,建设完善了保护管理站点、黄河口湿地博物馆、简易巡逻码头等设施,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就是对东营市在生态保护方面工作很好的认可与褒奖。
为了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东营市制定了《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自今年2月1日起施行。条例指出,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并对湿地的规划、保护和利用、监督管理等进行了详细规定,进一步推动东营市湿地保护有法可依、科学管理。
湿地是东营市最大的特色,不仅要保护好、管理好,还要规划好、利用好,让其充分发挥价值与作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突出规划引领,坚持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全力打造“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建设格局。接下来,东营市将以获评“国际湿地城市”为起点,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工作,落实《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实施《东营市湿地城市提升行动(2019—2020年》。到2020年,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明显提升,建设市级以上湿地公园16处、水源保护区8处、湿地保护小区59处,新增湿地保护面积60万亩以上,湿地保护率达60%以上,初步形成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建立起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科普宣教体系和监测科研体系,全力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
(记者 郑靖靖)
新闻推荐
本报4月28日讯(记者孙娜娜通讯员崔敏)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青少年科学学习热情,胜安社区联...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