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靠电暖器、电炉子取暖
本报讯 11月11日和12日,本报连续关注了张家园5-15号省粮食局(省粮油供销公司)家属院700多住户家中暖气不热一事。昨日,记者获悉,经过市建委、市热管办和市环保局与省商务厅和省交通厅协调,连接这一区域供热锅炉的管道于当日下午2时30分左右开始“碰管”。之后,供热站天然气锅炉点火烘炉,并开始给住户打压注水,预计3天之后居民家里就可以热起来。住户高兴地说:“我们终于不用再挨冻了!”
老人们冻得在院子里打转转
11月12日上午,大雪过后显得更加寒冷了,记者再次来到张家园。小巷南侧的一排家属楼都没有来暖气。在省粮食局家属院,几位老人带着孙子挤在传达室里,“这里有一个电炉子,大家坐在一起暖和,一个人在家里冻得呆不住呀!”住在一楼的肖大妈说,“我们这里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2位,还有刚生完孩子坐月子的,暖气不来,老人们只能在院子里或巷子里打转转。”
走进肖大妈家,觉得屋里还没有外面暖和。一个小小的电炉子亮着,卧室的床上放着两个棉被芯子,“变天了,晚上冻得睡不住,我赶紧又弹了两个棉被芯子,打算做好了让孩子再加一层被子。”肖大妈说,“你看,在家里我穿着一件保暖内衣、两件毛衣,外面还罩着棉袄。你们摸摸,这暖气冰凉,没有一丝暖意。”
在肖大妈的指引下,记者又来到了施大爷家里。这里还好一点,有一个电暖器开着,还开着一个小电炉子,但70多岁的施大爷还是穿得厚墩墩的。大妈拿着挂在客厅门口的温度计说:“我这会儿开着火烙饼子呢,厨房里的热气窜出来,家里才12℃。要是不做饭的话,家里顶多也就10℃。”正说着,七八个老大爷老大妈都来到了施大爷家中,他们都穿着大棉衣、戴着棉帽子,“我们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家里没有暖气,这让我们怎么活哟!”“我们能走得动,还能到下面来活动活动,还有走不动的老人和产妇,这冻出个三长两短的,谁来负责呀!”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几户人家,行动不便的老人只能躺在床上,穿着棉衣还盖着厚厚的被子;坐月子的产妇把自己和小宝宝都裹得严严实实的,并且呆在电暖器旁,“电暖器只能热这一点地方,屋子里别的地方还是很冷的。这暖气不来,一个冬天可咋过呀?”一些住户实在冻得受不了,先暂时借住在亲戚家中,隔一天回来看看暖气来了没有。
协调有结果 天然气开始 “碰管”
张家园700多住户的冷暖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昨日上午,市建委主任宋智虎得知此事后,立即安排市热管办协调,“这么冷的天,居民家里没有暖气不行,不管有什么困难,先让居民家里热起来。”市热管办张恩坛主任再次与省商务厅、省交通厅协调。上午11时52分,张恩坛主任告诉记者,经过协调,省交通厅同意天然气“碰管”,下午2时30分开始“碰管”。“碰管”之后,供热站马上开始点火、注水和打压,由于这些工作需要一个过程,预计3天后居民家里就可以热起来。
市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吕昭文处长说,经过各方协调,天然气管线已开始“碰管”,为了让居民家里快一点热起来,他们已督促施工单位加快工程进度,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所有工程,“碰管”工程可于当日晚上完成。
记者在“碰管”现场看到,四五十位居民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手套和口罩,冒着瑟瑟寒风守在施工现场。眼巴巴地盯着,生怕希望再次落空,冷了跺跺脚,搓搓手,冻得实在受不了了,回家在电暖器旁暖一暖,再来“守候”,而且前来“守候”的居民一拨又一拨。虽然这仅仅是一个“碰管”,家里热起来还得几天时间,但居民还是挺激动的。不少居民高兴地说:“总算有盼头了,我们终于不用再挨冻了。”
投诉台
李女士反映:金昌南路170号至今无暖。
李女士反映:贤后街7号楼昨天早上停暖至今无暖。
冯先生反映:段家滩城关区家属院因一户没缴暖气费,导致暖气至今未供。
严女士反映:安居小区43号楼室内温度不达标,只有10℃。
手机尾号为1057的住户反映:段家滩三易花园至今未供暖。
小灵通尾号为2668的住户反映:甘南路65号至75号至今未供暖。
张先生反映:平凉路16号至26号暖气不热。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昨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气象专家解释说,“大雪”的意思是天气将比前一时期更加寒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虽然近期兰州市降雪的几率...
甘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