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仁甘南藏族自治州离休干部
朱有仁老先生是一位地道的老兰州,他原先家在城关区的盐场堡,解放后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工作,1999年离休之后在兰州甘南州干休所生活。回到家乡之后他一直订阅《兰州晚报》,十多年来与晚报有了非同寻常的感情。
“《兰州晚报》就是我们兰州的一个标志。”说起晚报的历史,朱有仁老先生感叹道,最早时电视和网络没有这么发达,报纸是人们了解国际、国内大事一个主要途径,那时候报纸不多,《兰州晚报》是兰州一份非常受欢迎的报纸。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兰州晚报》已经深入了兰州市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牛肉面一样。
随着社会发展,《兰州晚报》办得越来越好了,政策性的报道好看得多了,关注民生的新闻更贴近群众了。特别是最近开始的晚报社区新闻版做得很好,受到市民广泛好评,让普通市民成了新闻人物,老百姓的快乐和忧愁都能及时反映出来,这种栏目应该好好去做。
柳成生 西固区四季青社区居民
“以前我很少看《兰州晚报》,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才慢慢喜欢上的。”西固区的柳成生先生对记者坦言,他不算是一个特别老的读者,是因为被晚报的内容所吸引,才成了晚报忠实读者的。
柳成生是四季青乡四季青村的农民,他以前一直喜欢看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他就开始订阅报纸,最初看的是其他报纸,七八年前改订《兰州晚报》。对于改订《兰州晚报》的原因,柳先生讲,当时看到《兰州晚报》的新闻与其他媒体有所不同,对民生问题比较关注,时事评论也比较对老百姓的胃口,就成了晚报读者。现在说起晚报,已经十分熟悉,不论是新闻版面、还是副刊,他都看得非常仔细,评说起来有板有眼,俨然是一个非常合格的读者。
“替老百姓说话的报纸,我们就爱看。”柳先生说道,老百姓遇到难心事,经过晚报的呼吁问题给解决了,看到这种为人民服务的新闻,他感觉为群众说话的报纸才是好报纸。
张义西固区十五街区居民
“我们家的报纸利用率最高,家里人都抢着看。”张义先生说起他家订阅的《兰州晚报》,显得有些自豪。
张义先生喜欢看国际新闻,拿到报纸后第一眼就看国际新闻版,妻子喜欢政策性新闻和娱乐新闻,而正在上学的孙子喜欢看作文版和副刊的文章。每当有关民生方面的政策出台,晚报上报道一出来,他妻子看完之后就剪下来,整理归类,成了一份重要资料。记得今年政府颁布了一份社保新文件,专门解决以前历史遗留的养老金问题,他妻子剪贴下来后备用,后来很多邻居跑来查看。
在张义先生家,报纸就是每天的生活必需品,他们每天的文化生活就是从《兰州晚报》开始的,看报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学习,又是一种消遣方式。
张义先生给记者看了他家的一样宝贝,这是一本特殊的书,是他和妻子的杰作,将《兰州晚报》上连载的小说剪下来后精心装订成一本书。他说:“剪报订成书是非常环保的,报纸也不会浪费。”
魏光明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民警
“我曾经是《兰州晚报》的信息反馈员,可以说对晚报感情比较深。”魏光明先生的职业是一名警察,对兰州市报纸他一直比较关注,对各家媒体进行过研究比较,2005至2006年度,被晚报编辑部聘请为信息反馈员。
提起这次《兰州晚报》搬新址,他说这是一件好事,在新的办公室环境和设施中,希望晚报会有新的面孔,做出比较好的新闻,更好的服务兰州市民。“说实话,近几年的晚报上有力的监督稿少了,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变。”魏光明很真诚地说,从传统上来说,《兰州晚报》有很多优势,新闻做得非常好,以后要将这些优势发扬光大。把目光投到老百姓身上,要多关注民生问题,如住房、上学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多报道兰州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在祝贺《兰州晚报》搬迁新址的同时,魏光明说,把报纸办的有内容、有深度,大家才爱看、想看,希望《兰州晚报》能办成一张百年的报纸。
新闻推荐
本报讯 9月29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甘肃省旅游条例》、《甘肃省宗教事务条例》和《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
甘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