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私家车成为普通百姓的代步工具,自行车似乎逐步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随着兰州市政府发出绿色出行的倡议后,许多市民从健康的角度出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放弃乘车改骑自行车,在兰州市兴起了一股绿色环保出行热。但是有许多市民却反映称,他们居住的家属院和小区想给私家车找个车位相对容易,想给自行车找个安全的“容身之地”却要大费周折。随即,记者对兰州市部分小区、家属院进行了实地采访,发现在一些新建小区里很少设有专门的自行车棚,更没有专人负责看管,在一些设施相对完善的老社区,即便是设立了自行车棚,也存在许多管理漏洞。
无处停放半数居民有车无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家属院中,还保存了自行车棚。据了解,由于这些家属院的居民中中年以上的人偏多,不少居民把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因此这些地方还保存着自行车棚,并有专人负责看管。
在黄家园一家属院中,一位车棚管理员告诉记者,“存自行车一个月6元,电动车一个月20元,每三个月交一次钱。”他还告诉记者,由于自行车棚的车位比较紧张,存车必须得是本楼的住户。也许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存车位置,在专人看管的车棚外面,记者看到有七八辆自行车停放在车棚外边。一位刚刚回家的居民告诉记者,车棚里都已经存满了,所以只能把车放在这儿,主要是这里距离车棚近,即便是小偷也不敢在有人值守的车棚附近偷窃自行车,他这也算是“蹭”车棚的一种方式吧。随后记者还采访了位于雁滩的两个正在建设中的楼盘,其中一处楼盘售楼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清楚小区规划中是否有自行车停放处。另一处楼盘的接待人员则表示,配套中应该有自行车停放点,但至于是否有专人看管则不知晓。
居民呼吁:给自行车一个容身之地
在正宁路一小区,记者了解到这是一个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设施相对完善的小区,但是在小区里却没有发现有固定的自行车棚,几乎每栋楼下都零散地停放着几辆自行车。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甘南路的一家小区,该小区内超市、卫生服务站、幼儿园都有,但就是没有专门的自行车棚。在该小区二号楼的一个单元楼道里,记者看到在并不宽敞的楼道里凌乱的停放着五辆自行车,其中还有一辆比较高档的自行车被锁在楼梯的栏杆上。“由于没有自行车车棚,也没有专人看管,只好把自行车放在楼道里,毕竟进入单元楼需要开单元防盗门,相对比较安全。”一位正在往楼道里搬自行车的居民无奈地告诉记者。当记者问到楼道里停放自行车是否会影响周围居民出行时,一位居民告诉记者“确实有影响,但这样做是为了自行车的安全,大家都比较理解。”
记者了解到,由于许多小区没有自行车棚,居民们的自行车都是自己想办法保存,有的锁在楼道内,有的干脆抬进自己家里。在雁滩一家比较高档的小区,一位保安告诉记者,现在骑自行车出行的业主很少,所以没有必要特意设立一个自行车棚。某小区一位物业人员则表示,自行车棚不属于小区配套设施中必需的一项,如果业主有需要可以向物业部门提出建议。
“因为怕自行车丢只能放在楼道里,每次搬来搬去确实不方便,要是有个专门的车棚就好了。”在七里河安西路的一小区内,一位居民这样告诉记者。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自行车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确实在降低,但是小区里能有个专门的车棚,依旧是许多居民的意愿。在随机采访的人群中,超过六成的居民都表示社区应该设立自行车棚。为此,许多居民呼吁小区物业,自行车作为一种方便、环保的出行工具,在百姓生活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所以给自行车一个安全的“容身之所”是完全有必要,也是必须的物业设施。希望小区物业或者开发商能从居民的出行考虑,给每个小区的自行车一个安全的“家”。
据了解,近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三部委要求,加快自行车停车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建永久性自行车停车场(库),并以地面停车位为主。老旧小区、平房地区要通过建设自行车公共停车场,解决居民自行车停车问题。
新闻推荐
晶莹透亮的雪花从天上飘落而来,城市、村庄、河流被雪花掩盖,朦胧中,大地一片苍白,像一张白纸,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去写出生活的章节。雪花给人们想象是丰富的,特别是在这西北重镇兰州。漫天飞舞的雪花...
甘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