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还是民俗旅游、现代旅游,甘肃都有着突出的资源优势。然而长期以来,这些资源禀赋却未得到充分、高效的挖掘、利用与保护。提到甘肃旅游,很多国内外游客大都只会想到敦煌莫高窟、麦积山、嘉峪关长城等名词,而对于四川省其他的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依然所知甚少。
旅游产业,作为现代绿色产业,已成为各地争相追逐的诱人蛋糕。如何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提高地方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带动地方经济绿色健康发展,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从各景点的单打独斗,到地方政府的资源整合、全面扶持、集体推介。从数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的成功举办,“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响亮发声,到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全省旅游市场大格局正在形成,而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将逐步放大。
成效:全省旅游年收入增长超三成
回望2013年,全省旅游业市场的成长步伐明显加快,最醒目的成绩是:全省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08亿人次。而在2012年,甘肃全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约为0.79亿人次,增速达到了28.6%。在接待游客人次大幅增长的同时,全省的旅游总收入也开始大幅度攀升。2013年,全省旅游收入实现620.2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31.6%。
“甘肃旅游发展,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是西部地区中增速最快的省区之一。”2013年甘肃省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去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10068.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18.9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31.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7和17.8个百分点。
支撑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全省各地州市的“全面开花”,资源整合。调查数据显示:身为省会城市的兰州是全省旅游业的龙头。去年,兰州接待国内游客2606.02万人次,旅游收入196.81亿元。全省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及收入前五位的地区依旧为兰州、酒泉、天水、平凉和张掖,共接待游客6568万人次,实现收入448.4亿元,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的65.2%和72.5%,以上5个重点城市对全省旅游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随着各地对旅游产业扶持力度和对外宣传投入的不断加大,各景点的接待能力与影响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示。据统计,去年,四川省“百万人次以上景区”达到14个,其中,永靖黄河三峡、平凉崆峒山两个景区首次超过200万人次。与2012年相比,新增兰州水车博览园、张掖焉支山——山丹马场景区、张掖中华裕固风情走廊和酒泉西汉胜迹4处百万人次景区。
现状:游客人均花费较低
“看着来的游客不少,可是消费总是上不去。外地人到兰州,普遍是吃一碗牛肉面、住一晚,买几袋地方小吃就没有其他消费了。这说明我们对游客的需求挖掘得还不够,兰州乃至甘肃要想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在这方面想办法。要尽量让游客多停留几日,多些消费项目。”3月30日,兰州市一家旅行社的资深导游曲海诚深有感触地说。
统计数据也清晰地印证了业内人士的这一感受。根据统计,去年,四川省接待的国内游客人均花费仅有615元。虽说比2012年增长了15元,但整体消费依然低于全国平均788元的人均消费水平,即使在西部十省区中也处于最低水平。全省接待游客占全国总量的3.04%,旅游总收入只占2.38%,仅高于西藏、青海、宁夏等省区。
全部消费支出中,住宿支出占20.53%,餐饮支出占18.78%,长途交通支出占16.37%,游览支出占11.79%。此外,娱乐支出占7.53%、购物支出占15.88%,这两项软性支出仅占全部支出的19.3%。这表明全省在娱乐、购物等方面项目的开发还明显不足,亟待整合资源,加大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力度,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增加过夜游客数量和游客消费,将是全省加快旅游市场开发、促进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环节。
不仅能玩得好,而且消费也不贵,因而在很多游客特别是自驾游客看来,甘肃旅游的魅力很大。从全省抽样调查结果来看,游客对四川省旅游综合服务评价较好的占78.16%,高于全国平均满意度3.3个百分点,对各住宿、餐饮服务的满意度都超过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但对娱乐、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满意度甚至低于70%。这也说明四川省各地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和水平与游客的期待有很大差距,亟待加强。
入境旅游市场增速下降
要全面带动地方旅游产业的腾飞,不仅需要依靠国内游客人群,还得扩大在国际游客中的知名度,吸引境外客源。日前,记者从四川省旅游部门了解到,2013年,受全球性经济不景气、周边国家政治、经济、自然方面的不利因素影响,全国入境旅游市场同比下降2.51%。受大环境影响,全省入境旅游市场也出现下滑,全省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97761人次,同比下降4.18%。全省旅游外汇收入约2039万美元,同比下降8.77%。
外国游客中,四川省近年来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持续宣传取得一定成效。排在前十位的市场分别为:日本、韩国、美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新加坡、英国、加拿大。其中,美国增长12.5%,英国增长38%,澳大利亚增长34.7%。全省占主体的依然是亚洲市场,日本游客下降了48.3%,影响到全省入境游客数量总体下降。
全省入境游客流向依旧主要集中在兰州、酒泉两地,入境接待分别为2.5万人次和4.78万人次。兰州市因区位优势,入境游客多以商务、科学文化交流为主,同比增长12.4%;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甘南等地的入境接待因为多依赖传统的丝绸之路观光游客。
近年来,全省虽然在努力开发入境客源市场,凡是有针对性宣传推广的市场,客源基本都有增长,国际航线只是以出境游为主的旅游包机,因国际航班落地少、交通不便、长途交通费用高,造成入境市场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受资金不足等因素限制,海外市场只停留在每年举办一两次推介会的层面上,境外市场开发有待加强。
建议:扩大宣传+完善服务
今年,四川省提出旅游业要力争实现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26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80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要实现这一年度目标,甘肃旅游业该如何发力突围?特别是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城市,兰州又该如何发挥,才能一马当先?
曲海诚说:“平凉崆峒山自然风景秀美,宗教文化氛围浓厚,不比武夷山等名胜风景区差,可为什么名气不响亮?外地客商知之甚少,来的也不多。”分析原因,对外宣传不够是主因。曲海诚认为,甘肃当前应瞄准目标市场,扩大宣传促销。随着国内旅游市场模式和消费格局的快速变化,旅游消费需求将维持中速增长,国内城乡居民常态化的旅游需求及其增长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旅游市场需求的主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甘肃一定要瞄准目标市场,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和市场开发力度。而在国际市场方面,我们应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平台,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开通更多国际航线,争取外国游客来甘的落地免签政策。同时,还应加强入境旅游产品策划包装。针对境外主要客源市场加大宣传促销投入,适当放宽境外旅游促销活动的政策限制,提高全省旅游的国际营销能力,提升在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的主动性,进一步扩大
市场份额。在国内市场方面,四川省要以增加过夜游客数量和比重为目标,改变宣传策略,注重创新策划和宣传方式,开展针对性、细分化的宣传促销,有的放矢地开发市场。要继续以周边省区和河南、重庆、山西、内蒙等中程市场为重点,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同时,要注重开发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市场,增加市场的比重。省内市场方面,要以提高游客花费水平为目标,加快乡村旅游、农家乐和新业态建设,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升服务品位,注重开发休闲娱乐市场。
与此同时,旅游市场主管部门及业内也应普遍关注到:当前,旅游市场已经由公务、商务需求向国民需求、大众需求调整转变。针对这一趋势,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应更加重视城乡居民旅游休闲生活的诉求,应注重旅游交通建设,为游客提供便捷、快速、价格合理的旅游交通。同时,还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城镇化和“万村美丽”建设平台,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旅游整体环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推动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上台阶,并重点加快完善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消费环节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民俗、文化、休闲、娱乐、养生、体育等新业态产品开发,以完善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人均旅游花费。
加大景区建设增强旅游吸引力
3月31日,兰州南安商会秘书长陈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展旅游产业,特别是振兴文化旅游市场,政府应具有前瞻性视野,“站在五年以后、十年以后,来规划设计,最不能要的就是放眼当下。”同时,在景区建设上也应突出文化理念,例如打造孝文化、德文化基地等,丰富景区内涵,充分整合地方资源。
地方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依赖有超强吸引力的知名旅游景区。这在国内广西、云南、浙江等地都有成功的范例,经验值得借鉴。然而在景区建设中,甘肃旅游业还面临着很多难题与困惑。3月31日,兰州市工商联副主席、兰州海鸿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段鸿奇在参观兰州市西固区河口古镇恢复性建设及历史文化街区修建项目后,颇有感触地说:“甘肃地方旅游的最大问题在于点散面广,很多景区距离较远,游客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乘车奔波。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景区时,尽量地突显地方特色,并且要能够串联资源,切不应该孤立发展。”全省旅游行业应充分利用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战略平台,根据当前旅游市场向国民需求、大众需求调整的趋势,全面创新旅游景区开发体制机制,大力加快旅游大景区建设,增强旅游景区和核心目的地的吸引力。
同时,还应围绕大景区,加快推进自驾游服务体系建设,形成遍布全省、完整的自驾游服务网络。加快旅游城镇目的地建设,强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提升以大景区为重点的旅游产品整体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加游客停留天数,增加过夜游客比重过夜游客比重,,提高游客旅游花费和满意度提高游客旅游花费和满意度。。□□记者记者陈陈玮玮
●相关链接
旅游行业搭上移动互联网平台比翼双飞
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开始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和人们已经是如影随形。对于喜欢出行的人来说移动互联网更是发挥了它强有力的优势。
随着越来越多旅游的客户端平台相机而生,给游客带来了优质的服务。“海南旅游”移动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平台为游客提供信息查询,当地餐厅、酒店预定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搜索相关景点的信息详情,为游客带来了极大地福利。
“海南旅游”平台创始人朱海华表示,旅游行业是第三产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近几年由于扩大内需,国家出台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再加上“黄金周”的实行,旅游行业得以迅速发展。游客出游前不可能把旅游地的信息查的很充分,而且旅途中充满不确定性,需要随时了解旅游地的信息。移动互联网为此提供了可能。游客只要拿出随身携带的手机上网就可以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像“海南旅游”这样的移动平台让旅行服务变得更具可预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在去年我国的3G网络正式商用了,解决了移动互联网的带宽瓶颈。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旅途中使用移动设备搜索要做的事、要看的东西,以及了解朋友的推荐等。手机用户的飞速增长、频繁的出行需求、逐渐高涨的手机消费习惯为整个旅游业提供了更大的无线市场。与此同时,通过移动互联网,商家可以掌握消费者的很多信息(如他是否在旅途中、他是谁、以及他的地理位置等),所以提供服务的潜力是巨大的。
朱海华表示,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产业的革新。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旅游服务中的应用将会给旅游业带来深远影响,旅游企业应该把握好机遇,以免错过发展的时机。旅游业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渴求源于游客和旅游企业的真实需求。相比固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对旅游业信息服务的更彻底、更深入的解决技术。
我们正处于一个移动互联网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开端,随着3G网络和无线上网在全世界的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一个快速普及的廉价应用。旅游业的各项业务模式将围绕移动互联网进行重构,移动互联网不仅将成为旅游营销的主要营销平台,也会与旅游市场比翼双飞。
□据中国商业电讯网
●小贴士
旅游专家给出8个温馨提醒
现在正是大地复苏、万物争春的好时节,也是出游的大好时光。许多市民纷纷到旅行社报名,加入了春季出游大军的行列。有关旅游专家提醒出游市民,春天出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时下正是“乍暖还寒”之时,天气变化无常。因此,最好提前取得旅游目的地的气候资料,出行时穿着以轻便暖和为宜,随身要带保暖外套、一把折叠伞或雨衣。
2.春季湿润,容易滋生细菌,要尽量避免饮用生水和吃不卫生的食物,不要席地而坐,以免受潮致病。
3.“春困”是常有的感受,因此要避免过分劳累,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春游时要量力而行,不要登山过高,走路太远。
4.春天容易感染疾病,建议适当预备一些常用药物,如黄连素、避温丹等治疗腹泻和消炎的药物。
5.春光明媚,正是户外摄影的好时机。出游之前,最好先检查一下宝贝相机的性能,途中千万不要让相机受潮,以免到时候浪费表情错过美丽的春色。
6.选择出游线路不能只求价格低、不顾服务质量低。由于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旅行社或目的地的地接社为了招徕游客而纷纷降价,这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一些实惠。但是,出游不能简单地以价格衡量旅行社的优劣。专家介绍,一些旅行社报价看似便宜,但低质低价,往往会损害出游者的利益。所以,要选择正规的旅行社,出游前在价格的选择上要多比较,出游后要看质量与价格是否相符。
7.市民在旅游中购物一定要理智,最好做到货比三家。购买贵重物品时一定要慎重,即使不是假冒伪劣产品,价格也会远远高于市场价。旅游专家建议,市民在旅行购物时,不要轻易相信推销者的花言巧语,不要随意在旅游景点大量购买旅游纪念品,更不能有别人买了自己不买感到吃亏的从众心理。
8.出游注意保健。春季正是天气变化无常、冷热交替之时,注意保健十分重要。为预防肠胃炎或者是水土不服、细菌感染,建议带一些必备的药品,如板蓝根、阿司匹林、去痛片、胃舒平、速效伤风胶囊、复方甘草片、碘酒、绷带等,易过敏的人还应带上抗过敏药物,以预防花粉过敏。□据中国新闻网
新闻推荐
【本报讯】四川省拟从今年起到2020年,培训少数民族特色技能人才10万人。这是4月28日记者从省新闻办召开的甘肃省第11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今年5月是四川省第11个民族团结...
甘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