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表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肃境内剧种种类多,特色鲜明,剧目数量可观,而且分布区间广,南北皆有。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是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本报讯】16日记者获悉,为了全面掌握甘肃省各地区、各民族戏曲剧种的数量、形成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和流传地区、演出团体等现状,甘肃省正式启动甘肃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此次普查初步预计将历时10个月时间,旨在实现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各地戏曲文化资源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更好地促进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剧种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正在逐步消失。根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全国尚有368种地方戏,2013年余286种,前后约82种地方戏基本消失,差不多平均每两年我国便失去3种地方戏。”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建仁告诉记者:“同一时间里,甘肃地方戏也从近40种缩减到20多种,永远消失的剧种从某种意义上抹去的是民族的记忆。可以说,抢救性的摸底、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目前,甘肃省还面临着戏剧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虽然14位梅花奖获得者还有9位活跃在舞台上,但作为西部地区的省份,青年戏剧人才流失严重,如20多代‘英娘\’今天大部分都已远走他乡。”
据了解,本次普查的范围是甘肃省境内各区、各民族的传统戏曲剧种,不仅包括秦腔、陇剧、京剧以及各地、州的本地剧种,还包括皮影戏、木偶戏等不同戏曲样式,登录内容包括了剧种名称、声腔、艺术渊源、形成时间、流行区域、剧目、音乐、表演艺术等各方面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全省普查工作将持续到2016年9月结束。
杨建仁说:“戏剧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最优秀的瑰宝,其包罗万象容纳了文学、诗歌、舞蹈、美术、武术等众多的元素,是独一无二又是面对面感受的艺术样式,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可替代也最能打动人心。在没有电视电影之前,戏剧就是人们接受道德、人文等方面教育的主要渠道。普查工作就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更好的守护属于我们华夏文明传承的精神家园,对戏曲传承发展做出新的保护和贡献。”
据悉,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办公室副主任王晓珊,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资源管理处处长朱飞跃还应邀来到兰州,将为甘肃省普查人员进行相关专业方面的培训。□记者李超
甘肃境内戏曲剧种简介——
甘肃拥有13个戏曲剧种。除了京剧、豫剧等4个大剧种外,还有秦腔、陇剧、甘南藏戏、灵台灯盏头戏等9个本地戏种。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陇剧:原名陇东道情,是甘肃省独有汉族戏曲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
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甘南藏戏诞生于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藏戏在甘南普遍流行开来,并传至四川的甘孜、阿坝一带以及青海黄南自治州等方言区。
灵台灯盏头戏:是灵台县独有的地方剧种,500余年的孕育、转型、成熟、沉寂,历史十分悠久,是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缩影。特别是由民间小曲到灯盏碗碗腔的形成,灯盏皮影小戏到舞台大戏的过渡及成功经验,不仅能为民族民间音乐史、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和提高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资料,而且对丰富、完善中国音乐史、中国戏曲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先进文化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闻推荐
到 2020年甘肃省建成养老服务体系城乡广大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将基本得到满足
【本报讯】到2020年,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显著提升,养老服务内容更加完善。这是近日甘肃省商务厅所研究编制的《甘肃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甘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