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峪宽敞的排洪沟。本报记者 李桐叶 摄
两年前的8月8日,沿着舟曲县三眼峪沟,肆虐的泥石流摧毁了大片房屋,满目疮痍的舟曲让人心痛。
两年之后,一个涵盖拦挡工程、排导工程和16项分工程的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已基本告竣。而放眼舟曲县城,26处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都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
一道道舟曲“脊梁”,让这个雨季不再惊慌。
一条新渠,让雨季心安
连日的强降雨波及舟曲。7月31日,站在曾经被灾难肆虐的月圆村旧址,村民李小明心中依然无法平静。
即便过了两年,他仍清楚记得这片自己从小到大生活的故土和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就在眼前一块还在被推土机平整的土地上,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如同贪婪的猛兽将从三眼峪到白龙江畔的长约2公里、平均宽100米的地方完全吞噬,李小明的三位亲人不幸遇难。
“说实话,这两年一到雨季,心里就发慌。”这位朴实的农民吐露着自己的真实感受,但经过那场灾难的洗礼,如今的他已显得坚定了许多。
不远处那条水渠,正是当年泥石流席卷而来的旧址,如今已焕然一新。
和去年记者来到舟曲时一样,这里还是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眼前的水渠已经完全成型。那是一条宽阔深长的水渠,从县城背靠的翠峰山下蜿蜒而出,一路延绵到白龙江入河口,坚挺厚实。
舟曲“脊梁”防洪“百年一遇”
记者尚未走近,就听见上游泥水哗哗作响,股股洪流正是在新渠的有力疏导下排向白龙江。
原本就住在北街村的李洪全父子,正忙着给修好的洪道一侧铺设地砖。汗水夹杂着零零碎碎落下的雨水,父子二人的衣背都已湿透,但看得出来这两个老居民并不疲惫。父亲李洪全指着身后的洪道,不时向记者介绍;儿子拿起手机中存储的照片,反复讲述着这条当地人心中的“脊梁”从无到有,从护栏筑坝到如今蔚然成型的步步历程。
因为参与工程建设,他们这些当地住户更加清楚,这条水渠对舟曲来说意味着什么。而亲身参与这一切的舟曲县国土局局长李土生,也是到这两天才舒了口气。
望着呈一个倒梯形向两边撑开的大坝,李土生告诉记者,整个工程分为拦挡、排导和景观三部分。坝顶离地面将近10米,上面是一段步道,步道约3米宽,由此而上,又是一段高2.5米的挡土墙,如此一来,这个大坝就像是一个倒写的“凸”字,下底18米、上底32米,将洪流尽皆收纳。
一位工程师介绍,“如果泥水从上游咆哮而来,这全长2.16公里的渠道中,每隔30米所见的一个个‘缓冲槛\’,就能有效削减。”
李土生说,从去年初开工,到当天,这条沟渠已基本完成。凭借其设计完备的“拦挡工程”,防洪能力可提升到百年一遇。
安全“屏障”,护佑藏乡江南
与三眼峪一山之隔的,是罗家峪。在两年前那场灾难中,这里同样被泥流淹没。
但如今,站在罗家峪沟口向里望去,同样是岩石水泥夯实的坝基。在这条新渠旁,正是可安置1300余户居民的罗家峪安置房,但有了这道“脊梁”做屏障,如即将搬进新家的城关镇居民赵华说的那样:“哪怕听见水声,也能睡得安稳。”
作为舟曲国土部门负责人,李土生感慨:“安稳”,是舟曲灾后重建中,26处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的共同目的。
有了这个目标,我们看到,两年时间,一道道“脊梁”相继在这座藏乡江南竖起。在寨子沟、硝水沟和龙庙沟,无论再小的水渠,到处都是忙碌的工程现场,从拌料到累石,从砌破到抹灰,每一道工序都经过层层技术把关,每一个标段都签订了责任书,每一处施工现场都公示了安全责任人。
李土生说,如今逾91%的工程已接近尾声,三眼峪、南峪沟、龙江新村、南桥等渠道计划今年“8·8”节点前完工,寨子沟、罗家峪等工程也将在9月底完工。在此之后,则是涵盖县城外围地区数十个洪沟的第二批、第三批,乃至更多的项目计划。
在峰迭新区台子村洪道工程现场,一支由十几位受灾户组成的建设小组正在完成第三道拦坝的抹灰工序,他们告诉记者,过去的伤痛已渐渐抚平,如今投身其中,看到的多是希望……
本报特派记者 王家安 邢剑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霞 实习生冯正花)2012年3月1日,兰州中亿消防工程公司工程师张某被派往舟曲工地工作。3月16日,张某入住舟曲县福华招待所,次日意外死亡。事后,张某的儿子与兰州中亿消防工程公...
舟曲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舟曲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