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晓明文/图
“安然到达富于历史意义的天水城。”这是80年前,时任《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初到天水的第一印象。他在《天水甘谷半旬游》中也说道,天水是“最具历史意义的‘伏羲城\’。”
近期,记者跟随陇东南五市旅游联盟组织的“祖脉文化旅游圈媒体踏线行”采访团走进天水市,恰逢“2016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广播电视台台长年会暨全国百家媒体走进天水采风行动”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媒体记者,一起将镜头对准这座充满活力的历史古城。
“天水伏羲庙之所以保存完整,由于文革期间这里驻有部队……”跟随导游的脚步,走进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气势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伏羲氏祭祀庙宇,但见庭院疏阔,古树森森,处处散发着历史的厚重之气。天水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故里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境内除规模宏大的伏羲庙之外,还有伏羲创画八卦的遗址卦台山等,是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如今,伏羲祭祀专用仪式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水每年举办的伏羲祭祀大典,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祭祀活动。
天水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其中,被称为“绝壁上的佛国”的麦积山石窟,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境内的大象山、水帘洞、拉梢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路东段的“石窟艺术走廊”。
据介绍,天水市按照“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布局,举全市之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步伐,文化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枯燥的数字,也许最能反映天水近年来文化旅游发展情况:“十二五”期间,天水文化产业增加值从3.67亿元上升到12.31亿元,占GDP比重从1.03%上升到2.22%;全市年接待游客从850万人次上升到2216.5万人次,年综合收入从46.03亿元上升到125.7亿元,年均增幅27.2%和28.2%。“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实施1000万元以上旅游项目50个,目前全市各类文化产业机构多达723家。
“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人物秀丽的地方。”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如是说。作为全省第二大城市,天水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大部分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排名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天水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
“天水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核心城市、陇东南交通枢纽和区域文化中心。”平凉崇信人,现任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王正茂接受采访时,也对天水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如今,天水市紧紧围绕建设中华祖脉文化旅游圈、建设陇东南祖脉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文化旅游业大繁荣大发展这一目标,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祖脉文化旅游圈、陇东南国家级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这五大机遇,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不断做强羲皇故里寻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艺术走廊游、丝绸之路名城古韵游、三国古战场遗迹游、关陇古道寻幽探秘游、陇上江南生态休闲游、天水沐浴温泉度假游、现代特色农业观光游、中医药保健养生游等“九大旅游”产业。
新闻推荐
全省安全生产警示教育视频会议召开王奋彦毛文平等在平凉分会场收听收看
本报讯(记者张成龙)9月1日下午,甘肃省召开安全生产警示教育视频会,进一步加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市领导王奋彦、毛文平、王大睿、李生发、吴镇图、李富君、王学...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