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栋文/图
此刻自己握起笔来谈与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的事情,多少有点文天祥诗里写到的岁月去堂堂的心情,不过更多的夹杂着由落寞引起的无尽感念。2014年五月十一日,九十二岁的吴小如先生去世了,读过讣报,我没有像其他知情人立刻写追思文章,绝非无动于衷,觉得事不关己,更不是垂头默默哀,想把伤悲藏进腹内,我只是认真读着别人的回忆录,让时间梳理纷乱的头绪,直到不得不说的那一天。倏忽已进入2017年,且恰逢五月,三年的沉淀或许有点足以供诸君再了解吴小如先生提掖后学可参考的地方亦说不定。
我十五六岁时受父亲的影响爱上了京剧,对于介绍京剧相关知识和评论等方面的文章总特别关注。这有种种方面,但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几位大家的手笔,如以《中国戏剧史》享有盛誉的周贻白,《京剧史话》的景孤血,《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的许姬传,《古典戏曲编剧六论》的祝肇年,《论戏剧性》的谭霈生,《戏剧报》期刊的作者翁偶虹、朱家溍、刘曾复、钮骠、吴同宾,吴小如诸位先生。三十多年白驹过隙般的岁月已让我鬓生白发,上述的先生们十之八九归了道山,然他们各自给予的精神养料或许是我的长处,那字里行间陪我度过的时光也最可留恋,常常还会有昨日黄花格外值得珍惜的思绪,这虽未免近于笃旧,但也属人情之常吧。我因听戏订阅杂志的关系,诸位先生中,我极幸运的能受到点拨进而面临謦欬的唯吴小如先生(祝肇年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进入面试阶段,于宁夏银川有一面之缘),愈发难得的是不仅仅至于京剧。
吴小如先生,中国大学者吴玉如先生的长子,幼承家学,青年时代为俞平伯先生入室弟子,历史学、古典文学造诣极深,常涉猎戏曲学、书法艺术,他在学术上所留下的功绩,够上够不上国学大师资格,实实不是我妄加评论的,可至少以为他较目前社会称道的一些国学大师的根柢要广博厚实的多。偶读记者刘敏所写《吴小如:走在燕园与梨园》,有这两节话:
“2003年,余秋雨在其作品中将‘宁馨\’用作‘宁静馨香\’,把‘致仕\’讲成‘到达仕途\’。有人提出批评,章培恒先生撰文为其开脱,吴小如撰文批评,说‘宁馨\’其本义既无宁静意,又无芳香意,它只是一个所谓连绵词,不应拆开来用,更不允许拆开来讲。‘致仕\’两千多年来都指官员辞职回家,余秋雨知道不知道这个出处是他的事,但只凭他一句话就把词语改变了讲法,恐怕不符合约定俗成的通例……培恒先生乃国际知名学者,发表言论一言九鼎,窃以为不宜予某些不学无术之徒以可乘之机。”
“在最近两年的采访中,吴小如依然出语犀利:‘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不能说误人子弟,至少也在误导观众。一些主讲人连基本知识都不过关,原文都讲错了,但是名气很大、又出书,销路还挺广。有人讲《红楼梦》,还得到了周汝昌的好评,可是他讲的东西,凡是研究《红楼梦》的没有同意的,他还续写了《红楼梦》,还卖的很热,要我说,这都是伪学术。\’”这总可以验证吴小如先生学识与常识丰赡的程度了吧。
我对吴小如先生未能产生相应的影响除了打抱不平,另有一种特别的亲近,则是我与他曾经的书信往来以及一次登门拜谢。1985年第一期《戏剧报》发表了吴小如先生的文章《我的沉思》,不知怎的被作者关于京剧现状的论述所吸引,便写了一封长约三千多字的信寄给《戏剧报》编辑部,请编辑部转交吴小如先生。出人意料的是,1985年第九期《戏剧报》以《一个青年观众对京剧的希望给吴小如先生的公开信》为标题给予刊载,随后的第十一期又照登了吴小如先生的回复,这便促成了我通过书信的路径求教于吴小如先生,1987年初的来信,乃吴小如先生收到我的去信后给我所提问题的解答。文云:
“发栋同学:新年好!
一月十三日来信一星期后才收到的。知你求学心切,使人感动。但面对现实,我认为你目前既不打算升学,一定要尽快找到一个工作;在工作中学,边学边工作,才是正路。将来可以通过自学考试,一门门努力,取得大专文凭,这样仍会有一较理想的前途。至少比现在这样徘徊着好些。这事希望你能多听取家长的意见,并早日取得独立生活的能力。至于学习,想让我做你的老师,愧不敢当。更主要的是两地相去太远,只凭‘函授\’是不现实的。兰州大学中文系有老师,有的老师也认识我,只是他们太忙,不见得能抽空教你。但有问题偶一去请教还是可以的。你还是就近访求良师,比找我方便。我说的是实情,望能谅察。你来信请寄北京大学历史系,我即可收到。匆复,祝全家好!
吴小如
八七年一月廿一日”
吴小如先生的劝说(手札取自右向左的传统竖写格式,行楷书体,清丽间流动着羲之笔脉)今天重温一遍于当时的自己真极富效力,主要是青年人可爱的冲动劲儿给激发了,或者还存较大的盲目性,展开吴小如先生的第二封信就看的很明白:
“发栋同志:春节好!
寄来长信收到。其中尚有少数错别字,盼能注意。如‘即\’、‘既\’有别,‘蔬菜\’不作‘疏菜\’等。至于如何才能学好古典文学,我想只有多读多思考,无它谬巧。谈到把所学运用到写作中而不露痕迹,恐怕也只有多练多写。背诵是十分必要的,读英文首先是背生词和语法,读物理、化学以及数学首先是背定理和公式,何以到了读古书就想偷懒?这只是懒汉的推托之词,不必管它。
全盘否定民族文化是虚无主义思想,几十年前就已批判过,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论调过一过自然会消灭。至于谈京戏,在我只是业余爱好,我的本职工作并非干这个。翁先生谈《野猪林》也不可信,我在八四年(或八三年)《北疆》第一期上已有文与之辩白。《工具书》请向北京中华书局邮购,《古典诗文述略》请向山西人民出版社邮购。它书或已售缺,或当未出版(出书后当寄赠),以后再说。匆复,即问新春康乐!
吴小如
八七·二·九”
落款后,他又在信开端问候语的右下方补云:“兰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宁希元教授同我很熟,他是研究古典小说戏曲的,可以向他请教。”同时另附一封呈宁希元教授的手札,意示我持之去拜望。自然,宁希元教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表达了对吴小如先生的敬重。他们彼此扶助后学而散发的温度至今全无时间的间隔冷却,我每每念及,甚为惶愧,至为感激矣。吴小如先生给我的最后一封信很短,语句急促,显然心情不佳,但仍很和婉:
“发栋同学:你好!
来信收到。《北疆》杂志手头早已无书,容设法为你找一份或复制一份,惟暂时办不到。
宁老师肯接待你,请你代我向他致谢。但他也极忙,千万尽量少去麻烦他为好。
最近我老伴病的很重,一时恐难照顾到给人写信及解答问题,所以暂时不准备多与你通信,还请见谅。我近时已焦头烂额了。
匆匆,敬问安好!吴小如
二月十八日”
两个月内我能收到教学、著书、交往、家务等杂事缠身的吴小如先生不厌其烦地三封回信,足见我的莽撞无知到了何等地步,的确也深深感受了前哲宽容的胸襟,后来我集中购买研读吴小如先生的著作,就起始于此一点略含着的师生之谊,如《台下人语》《古典诗文述略》《书廊信步》《今昔文存》《古文精读举隅》《古典诗词札从》《古典小说漫稿》《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对《京剧老生流派综说》我读了很感兴趣,曾推荐给甘肃日报社的武扬老师,他看过称赏道“此人很有见地”。老实说吴小如先生的著述也不是无懈可击,我在许多文章中就揣摩吟味出了些遗憾,尤其是在讲解古诗文时过多倚靠马列理论政治流行术语,即撰文以对象为主,实不与原作者的思想相符合,应属那个时代畏首畏尾的人心写照而已,无法反映吴小如先生的学养所能放射的真知,这是自己读了周氏兄弟、陈寅恪先生等人的书,经过比较慢慢醒悟的,并伴着悲哀似的一种莫名其妙的叹息。
1998年十二月,趁首次赴北京参加培训的机会,我终于拜见了吴小如先生。手头有当日的日记可读,但篇幅太长,今只得节录于后:
“1998年12月13日。晴。早上8点多,我赶到西客站铁路公寓14楼1214室,连饭都顾不上吃,就上街去找开往中关村方向的公共汽车。因为,北京很大,再加上人生地不熟悉,若不抓紧时间,恐怕找不到吴小如先生的住处。费了好大劲,大概在路上耽误了近两小时,才坐上了开往中关村的公共汽车。……在两位先生的指点下,我来到403号楼2单元201室门前,只见在防盗门上贴着一个‘谢绝任何推销\’的字条,我想,事先没有和吴先生约,不知先生在不在家。轻扣铁门,听见屋内的脚步声我心中一喜,开门的是一位20来岁的姑娘,她问:‘找谁。\’‘吴小如先生在家吗?\’‘你认识他?\’‘不认识,但我与先生通过信,到北京特意来拜访。\’‘爷爷,有人找。\’随着话音,一位个头不高,而面貌清癯的老人来到我的面前,透过防盗门,我几乎用微颤的声音说:‘吴先生,我是兰州来的,叫张发栋,十几年前,就京剧改革问题给您写过一封信,您看后推荐给《戏剧报》,并发表了。后来还通过几封信。\’‘噢,想起来了。\’门开了,我走进了阳光满室,流溢书香的吴先生书屋。……‘京剧,你只能在业余时间听一听,还是把工夫下在多读书上,不断充实自己。对了,你既然来了,就别空着手,我最近出了本书,就送给你留作纪念吧。\’”学术界浮躁气之弥漫与摆正做事的主次关系诚如吴小如先生所言,因为正是他这次的几句话,我渐渐把爱好纳入到了全为写点文字预备些亲历资料的范畴,心似乎也沉静了下来,也有了陆续见诸纸媒的数百篇长短文字以及几本成册的书,尽管谈不上什么业绩,可毕竟是我所觉得尚堪告慰的。
我想做这篇纪念文是在三年前,迁延至今方成模样,主要怕弄不好,或直接说不知怎样落笔,生怕以己所知极浅的印象辱没了吴小如先生,但并不代表这迟成的文字完全靠得住,无法深知所有者的缘故,须求读者原谅。至于写的态度挚实,大概可以从叙述里看出痕迹的了。
新闻推荐
(首席记者张子艺)6月22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协办的“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在中国丝...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