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清华回应“高分考生请求”:人生实苦 但请你足够相信
2017年6月26日,微信公众号“大美甘肃”发表了文章《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这篇文章是以魏祥的口吻写给清华大学的,文中魏祥讲述了自己生来重度残疾,年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的种种艰辛,今年高考他取得了648分的成绩,极有可能被清华录取,但是若无母亲在旁照顾,他无法进行大学生活。
文章结尾,魏祥恳切希望清华大学能够为他们母子解决一间住处。
清华大学招生工作人员在这篇文章后面留言,表示要尽一切可能帮助魏祥的同时,还通过公众号发布《致甘肃考生魏祥: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一文,结尾的一句话“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成为了红极一时的网络流行语。
由于患有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魏祥自出生后就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今年的高考中,他的成绩是648分,超出了甘肃省一本分数录取线188分,而魏祥所在的定西是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考生可以列入清华大学承担的一项国家任务——国家贫困专项招生计划。
2017年,清华大学计划在甘肃贫困专项招生23人,而魏祥的成绩排在这23人中的前10名,被清华录取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考虑到魏祥不能独立生活,陪同魏祥一同前去的老师就向招生组老师提出,清华大学能否提供一间宿舍,供魏祥和妈妈居住,以便妈妈照顾魏祥。清华大学招生办甘肃招生组的老师,希望魏祥能写一份书面材料交给他们。
魏祥回家以后写完了申请材料,给了自己的母亲,而魏祥的母亲在第二天(6月26日)回到兰州,将申请交给了老师。
但是6月29日,魏祥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却说他并没有致信清华大学,只是向清华大学甘肃招生组的老师提供了一份书面申请材料,而且网络上发出来的那篇文章也经过了修改和润色,并非他的原稿。
于是,原本一片祝福和赞赏的网络舆论中,开始出现质疑的声音。
润色的目的是什么?
描述生活原样
没一点夸大的
魏祥告诉记者,他写的那封信只是当做写给清华大学的领导和老师的申请报告,至于信是怎么在网上开始流传的并不太清楚。他写信的时候也从未抱有一点点让信在网络上传播的希望。
记者:这封信是怎么在网上开始流传的呢?
考生魏祥:我不太清楚,好像是我妈拿到正式的书面材料,然后毕竟这个东西比较正式一点儿,不放心,所以就找了两个同事帮她修改一下。
记者:你这封信的目的是很明确,就写给清华,作为内部的一个资料写出去的,还是说你当时写的时候,就有一点点希望,让它可能在网络上传播得更多,也许社会上的帮助会更大?
魏祥:从来没想过,当时我真的就是,当它是个申请报告写的,只是给清华的领导老师写一封信。
记者:但是如果这样的话,你母亲为什么要给你润色一下呢?润色的目的是给老师还是给社会?
魏祥:就是看里面有没有一些错误,因为小的时候,比如说我的患病情况这些,我是记得不太清楚的,然后她是想看有没有这些错误。
记者:魏祥写了一个材料,您看了以后,觉得哪儿还不是特别好,想让别人给改一下?
母亲夏瑞云:就是说明了一下情况,平平淡淡说明了一下情况,我觉得这是不是还不够打动人心,我就说老师学校看了,觉得这么平淡,就想到这个,我就说让同事给看一下。就是描述了生活的原样,没一点夸大的,只是描述了一下。
这封信是怎么上网的?
就是同事之间传着看下
我也不知道怎么传远了
夏瑞云把修改完毕的申请材料给魏祥的班主任看,但班主任说不需要这么复杂,于是第二天,6月26号中午,夏瑞云还是带着魏祥写的那份申请材料来到兰州,把材料交到了清华大学招生办甘肃招生组一位老师的手中。
就在这个时候,有同学打电话给夏瑞云,说她儿子的事情上网了。
知道消息的时候,夏瑞云懵了,怕了。
记者:那就是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班主任放上网,一种就是你求你的同事。
夏瑞云:就是我的同事,我当时就打电话问他了,他说是他一高兴给同事。
记者:放上网了。
夏瑞云:也不是,就是同事之间这么传着看一下,再怎么传得远了,我也不知道了。
记者:可能我们揣测把这份材料放上网的人,他的想法也是尊重你。
夏瑞云:也问了,他就觉得,他看着就觉得心里难受,他也觉得是辛苦了这娃娃,清华说是已经录了,他一激动就给同事。其实说我们同事之间就这么传着,就说让高兴一下,也是自己高兴一下,他也不知道怎么上网了。
清华大学为何要公开回信?
一方面是工作上的回应
一方面是一种情感回应
6月27日,清华招生办在微信公众号清小华发出文章《致甘肃考生魏祥: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这篇文章引起狂热转发。
记者:为什么回应之后还附上一封,大家都认为很感人的一封信?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刘震:第二天早上我们正常上班以后,他给我们一封求助信,我们办公室的同事写了一封回信,这个回信往来,既然有了求助信,我们就做一封回应信。
记者:这个信的回应是作为一种工作上的,分内的回应,还是被这个信深深打动之后作为一种情感上的?
刘震:我觉得两方面都有。一方面是工作上的回应,另一方面从信的内容上来讲,你可以体会出是一种情感上的回应。
记者:说到这可能又引发另外一个,就是大家的一个问号,因为这个魏祥他身体的一些缺陷。
刘震:对。
记者:他也许并不大希望被那么多人知道,不管他得什么病,但是他身体的表现是大小便不能自理,像这种情况也许这是他的隐私,但是如果说清华大学真的是尊重他,那么应该是点对点用一种私密的方式去给他回写这封回信,而不是通过现在网络平台,一夜之间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的一种身体状况,你怎么看大家的这种质疑?
刘震:其实对于这种质疑,我们在看到公众号推送他的求助信的时候,实际上他的这种情况已经就被公开了。当时我们也觉得这个公众号是不是遵循他的本意,那么从我们来讲,我们在整个回信过程中,实际上对于他的这一封求助信一个回应而已,因为第一封信是发表在网络上面的,我觉得我作为任何一方都应该去保护每一个人的隐私,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我们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就是就事论事,就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他的诉求,我们给予一个回应。
有人声称清华有炒作嫌疑?
他录取唯一的理由
就是因为足够优秀
这封回信,以不同于录取通知书的方式,让母子二人知道,他们的愿望已经实现,他们的困难也会得到解决,但是是因为这封信,有人质疑清华的炒作嫌疑。
记者:如果说大家认可这种共鸣的话,那为什么到了后期,就是这件事情可能发展到第若干天的时候,没有顺着这个共鸣的路在走,反而出现了很多质疑你们的这种声音。哪儿出现问题了?
刘震:这有可能就是基于这种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一种结果。
记者:您指的什么互联网传播的结果?
刘震: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大家看问题的视角也会变得很多元,而且这种多元的声音,也会有各个不同的场所可以发声。
据刘震介绍,清华大学已经为魏祥母子准备好了单独居住的宿舍,都是免费的,而相关的一些其他资助也会随着魏祥来清华报到而相继展开。
记者:魏祥是因为这封信被录取,还是说没有这封信,被大家广泛关注,他仍然会被录取?
刘震:他是一定会被录取的。我刚才跟您说我看到这个文章以后,第一时间是确定他的相关信息,实际上他报考的是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在甘肃,我们一共投放了23个指标,实际上他在国家贫困专项之前的排名是很靠前的,所以他一定会被录取,只要他填报志愿,后来我们也确认了,他填报了清华大学,所以录取这件事情,和信是没有关系,因为他的成绩,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
记者:就是魏祥的特殊身体状况,不是不录取的理由,也不是录取的理由。
刘震:对。
记者:他录取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他足够优秀。
刘震:他优秀,他的成绩足够。对,是这样。
母亲夏瑞云:
不想让别人可怜我、同情我
在兰州街头哭了3个多钟头
《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这篇文章,罕见地达到100000+的阅读量。
记者:但是就是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可能孩子的一些事情,包括你不希望被别人知道的一些家里面的,自己独自面对生活的一些细节,就被人知道了。
夏瑞云:就是。
记者:你看,你们之所以能够一步一步走过来,虽然主要都是你们的努力,但是缺不了别人的帮忙,是吧。
夏瑞云:但我还是不想上网,我这个人再怎么说呢,啥事不是爱面子,我也不会描述,我真的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生活,我的同学这么多年,只有我周围的知道,别的像那些同学是从这一次网上才知道的,都打电话来说,这么多年都不知道我那么辛苦的。
记者:是不想接受别人同情的眼神。
夏瑞云:就是,我不想让别人可怜我、同情我。
记者:那么一旦在网上传播了,带来的有可能是什么呢?当时想到了吗?
夏瑞云:别的没想,就觉得我感觉我赤裸裸地暴露在别人面前了,我觉得我受不了,出来我就在兰州街头哭了三个多钟头。
记者:为什么要哭?
夏瑞云:我就觉得我暴露在别人面前,现在我真的受不了了,别的我都还没想到有啥。
考生魏祥:
真的不管我做什么
都没办法回报我妈
尽管录取通知书还没有拿到,但魏祥母子对前往清华读书还是充满了期待,夏瑞云已经决定向单位申请停薪留职,陪儿子去清华读书。
记者:那封信里面什么话,你觉得最打动你?
夏瑞云: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记者:这句话你觉得是写给你的吧?
夏瑞云:写给大家的吧,我觉得。
记者: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你看了这句话心里怎么想?
夏瑞云:我就觉得给了我希望了,特别感动。
魏祥:我感觉就是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肯定有办法解决。这个信念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记者:你长大毕业以后,成人了想做什么?
魏祥:想做一个科学家。一天在实验室里做研究之类的。我现在虽然说能考进清华大学,但是能进清华不意味着我以后就业这些也轻松,对吧。
记者:实际上你担心的是未来面对的障碍和困难。
魏祥:首先还是感觉我妈对我付出这么多,真的不管我做出什么都没办法回报了。
(央视《面对面》)
新闻推荐
(记者李杨实习生武晶晶)甘肃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十三五”甘肃省结核病防治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肺结核发病和死亡人数进一步减少,年活动性肺结核人数控制在1.3万以下,发病率控制在5...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