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萍
他是甘肃省技术能手、技术标兵,也是白银市“铜城工匠”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他的名字叫李少坤,是一名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现任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铅锌冶炼厂维修车间综合维修班班长。
一直以来,李少坤凭着对企业高度的责任心,在平凡的工作中,逐渐锤炼出了干练的作风、精湛的技术和卓越的才能,突出的工作业绩得到了厂领导和广大员工的一致好评。在过去26年的工作中,以刻苦实干、创新进取的精神,解决了诸多制约生产的电气瓶颈问题,并建立甘肃省“李少坤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其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研发作用、人才培养作用,为打造“铅锌工匠”和扩大品牌效应、实施群众性创新创效搭建了有效平台。先后获得甘肃省劳动模范,中国铝业杯第五届有色行业“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刻苦钻研全面提升工作能力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李少坤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进步,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跟踪和掌握电气维修方面的先进科技信息和发展动态,掌握各方面技术资料和技术方法。他先后自学了《电工基础》《电工工艺学》等专业技术书籍,在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有的放矢地开展小改小革工作,破解了许多生产技术难题。
2010年,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铅锌冶炼厂引进高新技术设备钴在线分析仪器后,在运行中发现新设备对环境的温度要求非常严苛,昼夜温差大的问题直接影响仪器做样准确度。李少坤通过对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器件的分析检查,针对低温导致液体易结晶堵塞取样管等问题,设计加装了一套反吹风装置,并且总结制定出一套检修维护的技术操作标准,使得净化除钴系统的生产操作更加稳定,岗位操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净化液体钴元素的变化,大大降低循环调整时间,提高净化系统的一次合格率,降低净液系统锌粉单耗,每年节约生产成本100多万元。
2011年西北铅锌冶炼厂对大功率硅整流系统进行更新改造。由于“22千伏滤波一次系统”设备的老化,开车率低,功率因数偏低,电能损耗大。李少坤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设备运行状况,经过两个月紧张的改造和调试,使设备投入运行后整流系统功率因数达到0.98。
善于创新打造劳模创新平台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铅锌冶炼厂锌粉车间是厂二期工程重点项目,是主要节能降耗的新效益增长点。自投产以来,低压室的设计中,缺少应急电源,由于锌粉电炉作业的特殊性,在没有应急电源时发生停电事故后很可能引起爆炸。针对这个问题,李少坤利用废旧低压柜和废旧电缆,只用7天时间就设计制作了锌粉低压室应急电源,既排除了因停电而引起爆炸事故,也节约了购置费用6万元。
针对排污放水问题,2015年李少坤组织车间相关人员大胆创新,尝试将储气罐及管线排污改造为自动定时定量排水系统来提高设备效率,降低能耗。先后经过多次修改设计方案,实现高频次、全方位的自动排水。在进入冬季生产后,特别是在零下十几度的恶劣条件下,随时打开储气罐排污阀门,几乎没有冷凝水,压缩空气质量明显提高,仅人力成本就可节约5万元。
2014年4月22日,西北铅锌冶炼厂“李少坤劳模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该劳模工作室从众多创新团队中脱颖而出,被命名为“省冶金机械系统创新示范型劳模工作室”。工作室以“劳模为领衔、骨干为中坚、组织为基础”,在李少坤劳模示范作用的带动下,调集厂里电气、仪表、计算机等专业的10名技术骨干,根据不同特长、不同技能,形成团队优势,通过劳模讲课、技术沙龙、论坛交流、技能比武等活动,攻坚克难,解决设备在生产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升了普通员工技术理论素质,带动青年技术人员提升技能建功成才。全年攻克技术难关20余项,培训200人次,创新改革50余项,直接经济效益达300余万元,为厂里生产经营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严存义)日前,全省为期半年的“商务—石油石化联手行”消费促进活动和成品油市场清理整顿专...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