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甘孜 今日稻城 今日乡城 今日巴塘 今日理塘 今日色达 今日石渠 今日白玉 今日德格 今日新龙 今日甘孜县 今日炉霍 今日道孚 今日雅江 今日九龙 今日丹巴 今日泸定 今日康定 今日得荣
地方网 > 四川 > 甘孜州 > 今日巴塘 > 正文

央勒节:巴塘人的文化盛宴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20-01-08 06:17   https://www.yybnet.net/

□ 罗凌/文 格桑泽仁/图

巴塘央勒节盛况

名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巴塘藏戏,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珍贵的民间艺术。巴塘县一年要跳两次藏戏:藏历五月的“雅索节”恭迎夏日的到来,八月的“央勒节”送夏迎秋,两节尤以“央勒节”最为隆重。“央勒”是藏语,为夏令安居之意。

举行“央勒节”的九月,正是巴塘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南风微醺,花果飘香,四面环绕的山像调色盘,重重叠叠的红、黄、绿恣意泼染着大自然,晚夏的写意与初秋的工笔,俨然一篇辞采华茂的赋,绚丽缤纷地呈现出高原江南的独有特质。

作为巴塘县最重要的艺术名片,巴塘藏戏能传承得如此完好,除了政府的重视,人们的倾心喜爱和演员们由衷热爱外,也与无数淡泊名利的藏戏爱好者分不开,更得益于央勒节。央勒节承载着古老的藏戏,巴塘人在节日的欣喜中,一年一度,以天为瓦,以地为席,感内心之清欢,享灵魂之安然,贴近着渐行渐远的纯真和厚重的乡愁。

央勒节上的藏戏表演

央勒节与美食相伴

藏戏与巴塘八景

每年的“央勒节”,在巴塘康宁寺即县城西郊的休闲胜地“龙王塘”举行。僧人们诵读“迎夏送夏经”,藏戏团披挂行头闪亮登场,巴塘人谓之“央勒羌”(“央勒”即藏戏;羌即表演)。凡节必过的巴塘人重视“央勒节”的程度不亚于春节,大家把半个家搬到“龙王塘”,搭起洁白的帐篷,看藏戏、聚餐、跳弦子,在极具仪式感的娱乐里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龙王塘”是有来头的。作为巴塘八景中的“柳林校射”,地方志记载:龙王塘依山傍水,有一近80亩平坦、开阔的平坝。坝内绿草茵茵,花团锦簇,树木茂盛,沿巴曲河畔的柳树,成片成荫,丝丝婀娜,恰似一幅天然美景。自清代以来,寺庙喇嘛聚于此诵经,演藏戏,民众称作“雅勒羌”。每年春季,土司头人常在此习兵练武,骑马射箭,冠以美名“柳林校射”;“夏季则携食箪,酒醉歌尽,尽情狂欢,曰:逛柳林子”。民国初年巴塘代理知事齐赞廷诗赞:

讲武当年事已迁,空留迹趾忆前贤。

一湾流水千株树,赢得消闲九夏天。”

“央勒节”与藏传佛教渊源深厚,几百年来,每年藏历八月十五前后,巴塘各寺庙都要举行诵经祈祷会,藏戏是活动的主要内容,从最初的三五天到现在的七天。藏戏又称“阿吉拉姆”,起源于十七世纪,为藏族桥梁专家和高僧唐东杰布(1385-1464)所创。唐东杰布幼时家境贫寒,以牧羊为生,成年后当过兵,做过生意,后削发为僧,僧名尊珠桑布。他深感雪域高原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乃发下宏誓大愿,要在雪域高原湍急的江河上架设铁索桥。有人嘲笑他是彩云里跑马,石板上耕田,干脆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尊珠仰巴”,意思是疯喇嘛。但他没有气馁退缩,最后终于赢得了人们的信赖和政府的支持。1430年,他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

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他邀请西藏山南琼结县白纳家族能歌善舞的七姊妹,组成歌舞演唱队,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让她们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进行表演,得来的资金则用于修桥施工。唐东杰布最大的贡献,是将起源于公元8世纪的藏族跳神舞蹈等宗教艺术从寺院宗教仪轨中分离出来,形成以唱为主,结合诵、舞、表、白、技的生活化表演,完成了佛教向藏戏的过渡。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戏剧化,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作为藏戏的开山鼻祖,人们用各种形式纪念他。至今,藏戏开演和谢幕时,演员们都要对这位被誉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敬献哈达,磕头谢恩。

传统藏戏有八大剧目:《曲吉朗桑》《嘎拉旺布》(又名《花仙卓瓦桑姆》)《文成公主》《茹吉尼玛》《郎莎姑娘》《智勉更登》《邓月邓珠》《白玛雯波》,在藏区又分为四大流派。八大藏戏都有教育意义。《智勉更登》的故事来源于藏译经藏《方等部太子须大(上奴下手)经》,通过“盼子心切”“失宝受罚”“月下惜别”“舍己为重”“夺宝除妖”五个部分,讲述了乐善好施,不惜献出双眼,感动三界的王子智勉更登的故事;《文成公主》还原唐蕃和亲的历史,歌颂藏汉两族的情谊;《郎莎姑娘》中的朗莎忍辱负重,被人打死,又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一样还魂,最后山官父子修善弃恶;《邓月邓珠》则反映了手足情深。

巴塘藏戏团传承的是“南派藏戏”,俗称“江嘎冉”。在386年的发展中,巴塘的其它民间艺术如弦子、锅庄、热巴也穿插融汇在其中,从而形成了不同于藏地别处的艺术风格。巴塘藏戏团由业余演员组成,他们能完整地演完八大藏戏。不过按惯例,不演《白玛雯波》,据说历史上曾演过一次该剧,其间狂风大作,天上下冰雹,颇不吉利,从此便不演此剧。作为与弦子艺术并称为“两张名片”之一的巴塘南派藏戏,能原汁原味地口传心授近四百年,实在难得。2008年2月16日,巴塘藏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蹈场地虽小,四周都是绿柳

“央勒节”是我们巴塘人期盼的节日,无论是小时候还是现在,即使看不懂藏戏,也必须去凑闹热,否则这一年就有缺憾。我父亲是咱们“德嘎”家族中的老大,每年节前一个月,他就会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凑钱、做饭、家什等各种细小琐事,然后派出家族中几个壮劳力去龙王塘,在约定俗成的地盘上拔草、平地、做记号,表明“德嘎”家族今年还要在这个地方搭帐篷,其他人家看到记号,就不会来占地盘了。

节日前一天,藏语称为“亚堆”,不管有多麻烦,都要在这一天把家搬下去。晚上守帐篷的通常是堂姐夫,做饭洗碗则是我们姐妹们的任务。龙王塘有两眼温泉,由于水质好,在这里做出来的酥油茶、冒面,与从自来水做出来的不是一个味儿,非常清香。

我特别喜欢“央勒节”之夜,它是一首咏叹调:浩瀚的星光下,巴楚河的潮汐恢宏丰沛,金沙江在九公里处等待它的汇入;龙王塘的几百个帐篷透出光亮,依稀可见人影绰绰,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巴塘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在这一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们期待着藏戏的鼓钹和唱腔悠扬婉转地传入帐篷中,做什么都有心情,劲头十足。央勒节也是除了春节外,家族里的人难得聚在一起的好日子。大家做了一桌子菜摆上来,还有冒面、抄手、水饺、团结包子,我们围在长条形的藏桌前喝小酒,其乐融融。帐篷与帐篷互相挨着,成了暂时的邻居,夜幕低垂时,吆喝着跳弦子、打麻将,清浅地雕琢着时光。

“亚堆”的第二天,藏戏正式开演。首先出场的是《江嘎冉》和《扎西协哇》,这是藏戏中居首位的两个最古老的戏,流淌着祝福吉祥、祈祷幸福的主弦律。在大号、唢呐、胡琴、笛子、鼓、钹的乐器声中,演员们戴着面具边跳边唱:

想到欢乐的舞场中心,到这幸福的舞场中心。

从右举步跳踢踏舞,请莫错乱舞步!

舞蹈场地虽小,四周都是绿柳啊!

画眉鸟美妙的歌声,闻之使人耳悦心醉。

相传,在藏东的协德山和白马湖之间,有一位渔夫名唤邦列争巴,以打猎和捕鱼为生。山间湖上,总有仙女下凡唱歌跳舞,邦列争巴便和仙女们成了好朋友,她们教他歌舞,他潜心学习,成了有名的艺人。后来邦列争巴把歌舞技艺传给了亚龙协扎人。唐东杰布率亚龙协扎人演出募捐,在险峻要道上成功架桥后,亚龙协扎人表演了《江嘎冉》和《扎西协哇》以示庆祝,表达吉祥如意的愿景。之后,这两出戏便成了藏戏的开台戏。

跳完《江嘎冉》和《扎西协哇》,藏戏团的长者会告诉观众本次“央勒节”将要演的正剧名目。要在一周内演完七大藏戏是不可能的,完整地演完一出戏需要十天半个月,因而通常都是取其中的折子戏演。如果是《文成公主》,专演禄东赞求亲或是公主进藏那段;若是《郎莎姑娘》,其受虐待被折磨的一出戏是必演的。有些婆婆对媳妇不好,人们就会嘲讽:“这些婆婆娘看朗莎姑娘受苦的戏时泪流满面,回家面对媳妇时就忘了戏里的人了!”

每当藏戏团的大帐篷在“龙王塘”的中央地段支起,“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的鼓声敲响,两只钹平击、闷击、磨击、边击、较击,发出“嚓嚓嚓”的声音,一串绕口令般的对白从藏戏艺人口中嘣出,戴着各种面具的主角、配角相继出场,高亢雄浑或悠长绵密的唱腔,在秋色中回荡时。

此时,每个巴塘人结合自己的感悟,会怀有不同的心境:有的人手脚发痒,恨不能自己也跟着唱两句;有的人马上进入角色,看到动情处,会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人讲解剧情,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听;有些人则纯粹是来观看、拍摄古老的服装和道具的。

央勒节:藏戏里体验乡愁

巴塘藏戏不同于弦子,巴塘弦子容易普及,游客也可以跟着弦子节拍跳舞;而藏戏是综合性表演艺术,有着古老的藏文化源流,剧情里杂揉着历史、宗教、传说、神话,唱词为书面藏语,很多人听不懂,所以看藏戏的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对藏语言文学有深入研究的人。

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听”戏,正如纯音乐不需要歌词一样,曲调就是阐释。就我自己而言,藏戏的声声鼓点,庄重的“吉冬”(一个鼓师拿击鼓棒和钹同时演奏),激烈的“尼冬”(一个鼓师双手拿击鼓棒,另一个鼓师拿钹同时演奏),一鼓一钹,能敲到灵魂深处,映射出旧的岁月与时光。它的唱腔,那样丝丝入扣,有如一声叹息,让我心生悲悯以至泪光点点。有人问我:“你听懂啦?”我摇头不语。内心真正的感受是:我虽身在故乡,它却引发了我深藏在血脉里的乡愁;我非常后悔,读书时为什么没有认真学习藏文。

藏戏的舞姿各有不同,国王、大臣、喇嘛、船夫、婆罗门……大致分为十五种,表演真实细腻,生活气息浓郁,人们十分喜爱。唱腔因人定曲,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唱腔,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还有领腔与合腔,类似于川剧的帮腔。一百多种唱腔抒情、叙事、说理、状物,赋予了藏戏斑斓繁馥的色彩。

过去因县级财力拮据,只有极少量的资金投入,巴塘藏戏团的收入主要靠募捐。2012年以后,县财政将藏戏团演员的工资纳入财政预算,每人每月一千多元,全额发放目标奖。藏戏团从业余成为了一支专业队伍,服装、道具也“鸟枪换炮”了。

不过依照习惯,大家还是要募捐。谁家募捐了多少,藏戏团会在“央勒节”的最后一天,即藏戏演出的尾声“扎西交”上道谢。“扎西交”有几层意义,祝贺本次“央勒节”功德圆满,祈愿来年五谷丰登幸福安康,感谢上天赐予大地的恩惠。当演员们向供奉在大帐篷中央的祖师爷唐东杰布庄重磕头,把糌粑撒向天空,并谢幕时,“央勒节”便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每当听到话筒里喊出:“XX顾伙(顾伙:巴塘方言藏语,即搭帐篷的某一家),捐款XX元,道谢了!”时,大家都会生出不舍与惆怅之感,撤帐篷回家,日子又恢复到平常的琐碎里了。

正如学者们的评价,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最能体现少数民族戏剧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剧种,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它虚拟写意的表现手法、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唱腔曲调和唱词的风格都接近于汉族地区的戏曲。同时,它与世界古老戏剧中的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也有某些相似之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迁,藏戏团换了多少个团长和演员,行头从旧变新,到北京、昆明、拉萨、成都,上了四川卫视、康巴卫视的舞台,巴塘藏戏始终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它是“活化石”一般的存在。

如今在巴塘,要一睹真正古旧传统的东西,也就是相沿传承386年的巴塘南派藏戏了,它是辗转千年的九歌舞韶,老坑玉镯上的湖光山色,泛黄的书简里延展的芬芳墨香,是我们心尖上的宝贝,存放乡愁的精神家园。巴塘藏戏传承得如此完整,除了政府的重视、寺庙的宗教仪轨、群众的倾心喜爱和演员们由衷热爱外,也与无数淡泊名利、不计报酬的藏戏爱好者的文化情怀分不开,更得益于央勒节。央勒节承载着古老的藏戏,巴塘人在节日的欣喜中,一年一度,以天为瓦,以地为席,感内心之清欢,享灵魂之安然,贴近着渐行渐远的纯真。

载歌载舞

新闻推荐

甘孜州:开展食品生产许可监督检查“回头看”

消费质量报讯(记者罗安舒)为进一步巩固本年度获证食品生产企业许可决定前许可条件保持情况,防止出现取证后生产条件随意变动...

巴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巴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央勒节:巴塘人的文化盛宴)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