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理塘县三完小在完成教职工与农牧户结对认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了学校行政班子与“留守儿童”结对认亲、教师与学生寝室结对,让每名学生都有“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洛珠与洛绒达瓦结成了帮扶对子,成为洛绒达瓦的“爱心妈妈”,从这以后她不仅是洛绒达瓦学习上的老师,也是他生活上的“妈妈”。理塘县属高海拔地区,气候十分寒冷。见洛绒达瓦穿着单薄,洛珠专门为他购买了衣服、鞋袜以及书包和学习用具。只要能抽出时间,洛珠总是将洛绒达瓦接到自己家中,给他做好吃的,给他洗衣服,成了洛珠家庭中的一员。
洛珠只是学校众多“爱心爸爸”、“爱心妈妈”中的一员。走进学生宿舍楼,每一间学生宿舍门上都张贴着一张照片,是该宿舍的学生和“爱心妈妈”或“爱心爸爸”的合影,上面还清晰地打印着“爱心妈妈”或“爱心爸爸”的电话号码,方便学生家长联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还积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做人、做事。
集中办学
理塘教育加快发展
在理塘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结合当地兵站的共同援助,理塘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没有对教育工作有丝毫松懈,全县教育正朝着规模化、素质化、品牌化、均衡化的方向加快发展。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理塘县委、县政府大胆探索,果断决策取消帐篷小学、马背小学教育,从而实施县城大集中和片区小集中办学,整合教育资源,走集中办学路子。
2001年,理塘县率先迈出了集中办学的坚实步伐,创办了高起点、高标准的牧区寄宿制示范小学。
随着“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理塘县寄宿制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片区、乡镇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通过三完小的成功,我们充分向全州和全省体现了理塘民族教育发展成就,展现了牧区集中办学优势、规模办学成绩。”理塘县委副书记曾维勇对笔者说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理塘县通过县城大集中、片区小集中的办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牧区教育这道难题。
新闻推荐
(紧接第一版)看到已完工的供水工程让农牧民群众用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陈雷对此十分高兴。对正在修建和计划开工的项目,他要求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
理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理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