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新闻 稻城新闻 乡城新闻 巴塘新闻 理塘新闻 色达新闻 石渠新闻 白玉新闻 德格新闻 新龙新闻 甘孜县新闻 炉霍新闻 道孚新闻 雅江新闻 九龙新闻 丹巴新闻 泸定新闻 康定新闻 得荣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甘孜州 > 炉霍新闻 > 正文

看病就找“谭医生”

来源:甘孜日报 2019-02-19 01:01   https://www.yybnet.net/

谭晓琴为儿童检查身体。 本报资料库图

12点44分,在海拔3000多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斯木中心卫生院,医生谭晓琴送走当天上午最后一位病人。9点半上班前倒的一杯热水,她都没顾得上喝一口,早已凉透了。

她放下水杯,走出诊室。这个乡镇卫生院不大,诊室对面的输液室、过道和门外院子里,散乱坐着十几个输液的病人,她挨个检查,交代注意事项。一名小朋友好动,输液针移位了,她又赶紧重新扎针。处理完毕,已是13点08分。

这是谭晓琴一个寻常工作日的工作状态,早上九点半上班,一刻不停地忙碌到下午一两点才能下班。

把所有病人都安顿妥当,谭晓琴似乎才想起,自己也是一个病人、一个肺癌患者。她拿血氧仪夹住手指:心率119,血氧饱和度86%。

血氧饱和度是反映机体内氧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该指标低于94%则被认为是供氧不足。谭晓琴8年前被确诊肺癌,此后心肺功能不断受损,安静状态心率已从每分钟六七十次攀升至120次左右,日常处于心脏超负荷搏动却依旧供氧不足的状态。

患癌8年,这位长跑爱好者早已不能跑步,步行稍快就气喘吁吁,却一直坚守岗位。在与自身癌症斗争的同时,谭晓琴坚定地守护着甘孜高原上成千上万老百姓的健康。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乡村医生”“中国好医生”“白求恩奖章”……谭晓琴获得了很多国家级的“最高荣誉”,她却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医生本来应该做的事情。

“她是我们的好门巴。”在藏语中,“门巴”是医生的意思,当地群众说,谭晓琴是他们生命的守护神,是绽放在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高原百姓需要她

她选择回到家乡

谭晓琴的父亲谭富贵,早年就是远近闻名的医生。

那时候,谭富贵在另一个乡卫生院当医生。高原藏区地广人稀,医生很少,看病很不容易。谭富贵白天在医院忙不停,到晚上,还有不少病人追到家里来找他看病,或者请他出诊。靠着一匹马、一辆自行车,谭富贵踏遍了附近好几个乡镇。同村村民周热回忆说,他每次看到谭富贵,不是在看病,就是在出诊的路上。

1994年,谭富贵被评为炉霍县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他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有时候,谭晓琴也会到父亲的医院去玩。每次见着病人佝偻着腰进来,笑逐颜开地离开,她就觉得父亲很了不起,立志要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帮助群众解除病痛的好医生。

于是,谭晓琴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甘孜卫校,后又考上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为实现梦想奠定了基础。

在大学期间,谭晓琴宿舍有IC卡电话,家里却没有电话,爸妈要到附近小卖部用公用电话才能与谭晓琴通话。那几年,谭晓琴一般每周与家里通一次话,可到2004年临近毕业,爸妈的电话明显频繁了很多,隔一两天就会打一个,话题就是让谭晓琴回家从医。

当时,谭晓琴已经获得了在成都一家医院工作的机会。可父亲说:“高原比成都更需要优秀的医生,你是乡里第一个读军医大的人,乡亲们需要你,回来吧。”

回到家乡,意味着什么苦都得吃。出诊上山为农牧民看病,经常要经受恶劣天气的考验。回到故乡,在卫生院工作,不但要挑起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的重担,还要担当起老年医学科和心理卫生医疗等专业的职责。

家乡医生少,设施设备落后,掌握现代医疗技术的资深专业医生更是严重缺乏。在成都的大医院,谭晓琴可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而回到家乡,意味着自身成长相对缓慢,知识更新可能就很难跟上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了。

可父亲的话,深深打动了谭晓琴。经过几番思想斗争,谭晓琴回到了家乡,成了斯木中心卫生院的一名医生,并很快成为这所卫生院的院长。

“原来有病痛我们就找谭富贵,现在就找他女儿。”66岁的斯木乡尤斯村村民巴顿桑珠说,看病找“谭医生”,已成了他们的习惯。

她把病人记在本上

更牵挂在心里

谭晓琴刚回乡工作的时候,很多群众还习惯小病拖、大病扛,当地药店销量最大的药是止痛药,虽不能根治疾病,却便宜又能暂时缓解病痛,不用找医生。

那些年,在高原的农区、牧场,常常会看到谭晓琴忙碌的身影。她不仅忙着出诊,还经常与同事下乡宣讲健康知识。一年、两年……几年过去了,当地群众生病靠拖、靠扛的观念终于得到扭转,有病及时治疗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医院门诊量也逐年增加。

乡镇卫生院毕竟条件有限,对于不能处理的疑难杂症,谭晓琴就给出外出就诊的建议,并记下联系方式。现在,她已经记了两大本、上百人,并随时跟踪、密切关注着他们的病情。

一次,斯木乡瓦达村八旬老人尔吉玛珍来卫生院看病,当时血氧含量只有80%,情况十分危急。经过谭晓琴治疗后,老人情况好转,但还需持续用药,谭晓琴便叮嘱她隔天再来。可5天过去了,尔吉玛珍依然没来,于是谭晓琴打去电话得知,因为交通不便,老人没找到车,出不了门。

谭晓琴带上药箱,赶赴瓦达村。见到尔吉玛珍,血氧仪一测,血氧86,心率90,老人情况还不错。

尔吉玛珍问:“我今年会死吗?”谭晓琴说:“不会,你很健康。”老人笑了。

一边治病,一边拉家常,是谭晓琴的习惯。一拉家常,大家就觉得很亲切,病人倾诉些家长里短的烦恼事,谭晓琴一安慰,病人心情也就舒畅了。她看病的时候,医患之间总是笑声不断。

“她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是我们的好门巴。”谭晓琴看完病,尔吉玛珍笑逐颜开,双手竖起拇指。在当地,这是他们表达尊敬和感谢的崇高礼节。

这些年来,谭晓琴治好了无数病人,可那些没能抢救过来的生命,一直让她耿耿于怀。

有一次,谭晓琴接到电话,瓦达村一位村民突然病重。她紧急出发,到了才发现,病人是突发心脏病,情况十分危急,可她的药箱里没有相关急救药物。马上拨打120,却因距离遥远,不能及时赶到。

病人痛苦地挣扎着,对她说:“谭医生,我快不行了,请给我打一支救命针!”

谭晓琴十分无奈,眼睁睁看着病人在自己怀里停止了呼吸。这件事情,谭晓琴记了很多年,每每回想起来,她都自责。后来行医出诊,她一定要先问清楚,并尽可能多带救命药,挽救更多生命。

她成了像父亲一样

了不起的人

2010年,年仅27岁的谭晓琴在成都被确诊肺癌。消息传回,乡亲们着急了,他们怎么也不相信,一个善良活泼、不知疲倦的人竟身患癌症。

乡亲们挂念谭晓琴的病情,自发接力为她祈福、保佑平安。祈福是当地传统,但一般都是为自己最亲近的家人祈福,为家人之外的人祈福,这在当地还是多年来的头一遭。周热说,乡亲们已经把谭晓琴当作自己最亲近的家人了。

查出肺癌后,谭晓琴辞去了院长职务,上级部门批准她请假治病休养,但她在病情稍微稳定后,就主动请求回卫生院工作。看着她这样全然不顾自己身体,父母实在坐不住了。他们把女儿叫回家,劝她按时休息,但她说:“我明天还是得去上班,救死扶伤是我的使命,容不得选择。”

如今,不少临近乡镇的患者都会到斯木中心卫生院就诊,记者甚至见到有群众辗转乘车百余公里来找她看病。2017年,斯木中心卫生院的门诊量大约有6000人次,远超炉霍县其他乡镇卫生院,而其中超过90%患者的处方都是谭晓琴开的。

有病找谭晓琴,已成为当地很多人的习惯。他们尽量不在休息时间去打扰谭晓琴,可她的电话依然是个热线电话,“都快成急救号了”。

谭晓琴家门口摆着一个木墩子。原来淳朴的老百姓找上门来,因为自己生病了,不好意思进家门。谭晓琴就在家门口摆了一个木墩子,给病人坐着,方便看病。天长日久,日晒雨淋,木墩上面却干干净净,明显是经常有人坐的样子。

就在这个木墩子上,临近的章达村村民来看过病,五六十公里外的旦都乡村民也来看过病。前不久,章达村格绒拉姆夫妇两人来看病,妻子坐在木墩上,与谭晓琴拉起了家常,她患肺心病,丈夫关节炎,都干不了重活……

而此时的谭晓琴,肺部功能损伤已经很严重了。在高原长大的她,每次到成都看完病回乡,都需要在康定过渡休息一晚才能回去,不然就会有强烈的高原反应。可她觉得自己被病人需要、被病人信任,自己有价值,所以即使病情严重,也不愿离开高原,到更适合休养的低海拔地区工作。

一会儿工夫,谭晓琴开完处方,格绒拉姆夫妇也把烦心事倾诉了出来,笑逐颜开地回去了。谭晓琴很高兴,她终于也像父亲一样,可以帮助佝偻着腰来的病人笑逐颜开地离开了,她成了跟父亲一样了不起的人。

新闻推荐

锦江区30名精英人士被聘为炉霍县荣誉村长

本报讯(陈玉婷谢平扬记者陈方耀)昨日,位于锦江区援建的炉霍县高原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内,智慧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正在实时...

炉霍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炉霍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雪山鹿鸣2019-02-18 06:45
评论:(看病就找“谭医生”)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