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在茶馆为乡亲们表演川剧。
□王婧文特约通讯员 邱海鹰 文/图
近日,笔者听说华蓥市永兴镇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南宋文化故里、安丙南宋文化故里、少师故里等地理标志,并被命名为 “四川省文化艺术之乡”,专程前往探访了这个位于华蓥山下、渠江之滨的小镇。
走,喝茶去
永兴镇虽小,但热闹异常。特别是场镇上鳞次栉比的茶馆,让人眼前一亮:在油光放亮的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在小青瓦覆盖的屋檐之下,一面面深蓝底色、镶着金边的风马旗上,斗大的透着古风的“茶”幌迎风飘扬;一扇扇被岁月染得锃黄的木板门,整齐地靠在沿街的墙根下;一张张被茶水浸泡过的八仙桌,稳稳当当地摆放在屋檐下或堂屋内……
每天早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随着一声声“走,喝茶去——”的吆喝,四乡八岭、街坊左右的乡亲,便顺着泌人心肺的茶香,向茶馆走去。到了太阳露出笑脸,茶馆里已座无虚席。七八人围坐一桌,手捧着盖碗,有的一口旱烟,一口茶水,拍着桌子,哼着小曲;有的佝偻着背,脑壳凑着头,拉家常、聊农活;有的则玩着棋牌,神情专注,时而托腮衬腕,时而轻声叹息。
“一碗茶,一块钱,随意续杯,任你泡上一天。”刘二娃茶馆的老板刘华,拎着一壶开水侧身穿行在人群中,忙得不亦乐乎。他说,刘家屋头的老茶馆,还有斜对面的李二娃茶馆,都开了上百年。他家四辈人都靠这个营生,每天沏茶用的水,要烧上几十壶,不求赚多少钱,只图个安稳日子。
“老茶馆是有记忆的地方,收藏着最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悠闲的时光。”74岁高龄的程代政说,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在镇上茶馆度过。几十年来,每天在茶馆里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喝茶聊天、吹拉弹唱,成了他人生最安逸、快乐的事。
家住广安前锋区新桥乡的刘长清老人和家住华蓥市华龙街道的顾仕伦老人,也经常专程赶来永兴场喝茶,他们说:“这里喝茶就是有滋味……”
装在盖碗中的历史
在华蓥山区,茶馆已化作永兴镇的一个符号。
永兴虽是一小镇,但其茶馆文化,可谓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头上晴天少,永兴茶馆多”的说法。
永兴镇原名甘溪场,东连华蓥山,西接渠江水,是古代的驿站。境内不仅有渠江的清溪口、落鸿渡两大码头,更有历史厚重、远近闻名的褒先寺。褒先寺是南宋少师、资政大学士安丙的故居(生祠)。由于安丙抗金屡建奇功,南宋皇帝便赐封安丙为少师,并在民间募捐仿皇城规格建造了褒先寺。据悉,永兴的茶馆便源于安丙。众所周知,喝茶品茗,是旧时大户人家必不可少的雅致生活。安丙家族也不例外,大凡友人来访,贵客上门,免不了品茗聊天,哼曲唱戏。传说安丙为了给朝廷进贡,还专门在华蓥山仰天窝开辟了茶园,专门种植 “华蓥山茗茶”。每年采摘完贡茶外,还剩下不少茶叶,安丙族人便利用剩下的茶叶,在场镇上开起了茶馆。至此,永兴茶馆如雨后春笋,便逐渐兴盛起来。
随着茶馆的兴起,伴随茶馆的说唱艺术也油然而生。川剧、川东二人唱、评书、甘溪快板、笛子独奏、打连响等,在永兴茶馆,也不请自来。乡亲们每天只需一碗茶钱,便可在开心中品尝到丰盛的文化大餐。
现年72岁的川剧传人杨昌菊,十几岁便开始学川剧,她的父亲也是永兴老茶馆的川剧艺人,承袭父业,现已成为华蓥山区的川剧名角;现年84岁的杨昌明老人,也是永兴的川剧传人,他不仅会唱,而且一把二胡拉得动人心肠。而刘建平、胡月秋等一大帮川剧玩友,更是永兴茶馆的坐堂艺人。他们靠着唱腔和手中的京胡、大锣、唢呐等乐器,把茶馆弄得人欢茶香。
让茶馆文化飘香
800多年来,在永兴的茶馆,不管是天晴下雨、农忙农闲,茶香都延续不哀,“说唱”不停。目前已有说唱文化传人117人,直接参与者达5000多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6%。
经久不衰的永兴茶馆,已成为小镇响亮的品牌,而灿烂的茶馆文化,已在这个小镇结成了厚实的板块。
永兴镇为继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专门成立了茶馆文化研讨会,还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定期召开研讨会,全面推进茶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并在保护好老茶馆原生态、现时性、完整性的同时,注重传承创新,合理开发和利用,打造出了以茶馆文化为载体的南宋文化一条街。凭借旅游文化古镇、历史文化名镇、红色影视外景基地等,永兴镇还成为《双枪老太婆》、《风雨杨开慧》等红色电影电视的重要外景拍摄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永兴镇实施“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发展战略,在保护和传承古老民俗文化的同时,相继开发出“山下红”蜜橘、“水晶枇杷”“高粱白酒”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引来了更多市民前往品茗听戏、购买土特产品。
新闻推荐
1月15日,华蓥市在永兴镇陈家湾村为村民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这是广安市首批颁发的两证。华蓥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颁发,为...
华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