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 本报记者 王诗侠
9月14日下午,华蓥市红岩乡南湾村村支书夏洪坤接到一个电话。“明天又有两个村的村干部来学习环境整治。”夏洪坤的声音里透着些许自豪。
走进南湾村,街道洁净平整,隔一段路就能看见一个垃圾箱,即便是房前屋后的角落,环境卫生也和城里小区没两样。但在1年前,垃圾随手扔、到处堆砌是村干部头痛的问题。
是什么让南湾村大变样?“这得益于与村民签订的环保公约。”夏洪坤说,村委会专门拟定了一份环保公约,请村民们一起出点子,把垃圾入箱、每户房前屋后环境“三包”、鸡鸭牛羊排放在道路上的粪便主人必须清扫等一系列“规矩”写入公约,相互监督约束,“大家共同制定的公约规定,大家自然都会遵守。”
不过,环保公约刚开始推行时仍不顺利。抓住村民“怕比较”的心理,夏洪坤让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组成检查小组,给每家每户打分;每个季度做得好的家庭,会得到一面流动红旗,在村委会前公示栏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也会在公示栏“露脸”。
“没人愿意因为乱扔垃圾在村里‘出名\’。”79岁的唐联植老人说,一开始自己也不是很理解,但现在他不仅自己做到把垃圾扔到垃圾箱,还时常提醒家人,“到处都干干净净的,你随手扔个烟头、花生壳也不好意思。”
夏洪坤说,经过大半年的整治,唐联植老人的做法已经成了大部分村民们的共同行为:即使有人随手扔了垃圾,其他人也会主动提醒。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黄辉记者王诗侠)4月7日一大早,广安华蓥市永兴镇造甲沟村5组村民曾西林家的鱼塘边来了4名钓鱼爱好者。“他们钓走1公斤鱼,我就可以收入20元钱,每天能挣四五百元。”曾西林说,去年底至今,养鱼、养...
华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