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民生最关情。随着四川省年十项民生工程及件民生大事的推进,各地办成了一批覆盖面大、受益面广的实事好事。今日起,本报推出“岁末年初访民生”系列报道,通过记者深入基层实地采访,聚焦全省各地暖心的民生之变,反映民生改善给百姓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黄辉 本报记者 王诗侠
月日,在华蓥市明月镇竹河村7组,明月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竹河村村支部书记王显柱和村支部副书记代君健来到贫困户周维明家中,查看水、电是否接通。就在几天前,周维明和村里户村民搬进了易地搬迁新房。
从不到平方米的破旧穿斗房搬进4间大砖房,周维明十分满意。他告诉王显柱:“加上卖辣椒的钱,今年全家收入过万了。”在自家水泥院坝里,他一边晒苕粉,一边和大家拉起了家常。说到兴奋处,周维明指着家门口连片的桃林告诉记者,“明年你们再来,这里就叫‘桃花岛\’啦。”“周维明家有一亩多地,往年收入也就几百块,现在不仅种辣椒,还加入合作社发展桃、李产业。”王显柱说,竹河村有余户居民,其中户是贫困户。改善民生,关键是增加村民收入,竹河村将目光锁定在桃李产业和乡村旅游上。
今年,竹河村成立合作社,种了多公顷桃树和李树,实行统一种植、管护和销售。合作社将户村民纳入其中,其中户是贫困户,在股份分配上,村民占3成、合作社占7成,二次分配时合作社再将收益的%分给贫困户。
搞乡村旅游,竹河村有优势。该村紧靠渠江,和广安区隔江相望,其中代家嘴三面环江,形成一个半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竹河村融入明月镇“四村联动”连片扶贫开发,带动村民发展了上百亩蔬菜基地,还整合各级帮扶资金,准备将半岛打造成风景优美的“桃花岛”。
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竹河村深度挖掘码头文化、农耕文化,打造了廊坊和观景台。今年还在多公里乡村公路和生产便道的基础上,打造宽约5米、长7公里的沿江环岛路,其中一期4公里已经完工,与之平行的7公里环岛步游道正在铺设木板和地砖。
站在山顶的观景台,半岛风光尽收眼底。王显柱说:“在桃李基地有收益前,合作社组织村民套种辣椒,并牵头销售,今年一共卖了多万元。等明年春天桃花、李花开了,准备办个节,打开知名度。”
“趁着天气暖和,赶紧把春花菜种下去。”当天上午,竹河村6组的代君国和妻子正在地里忙活。不远处的道路施工现场,挖掘机正忙碌着。代君国家种了近1公顷蔬菜,年收入4万多元。代君国说:“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卖菜要先背到镇上,上一趟华蓥市要3个多小时,现在好了,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进城很方便。”“你家里有生态蔬菜和鸡鸭,明年可以考虑开个农家乐。”王显柱告诉代君国,村上积极引进业主,着力发展农家乐和客栈等。
同组的莫三明已经行动起来。莫三明在华蓥市里开了两家饭店,眼看着村里的乡村旅游渐成气候,他打算把开了十几年的农家乐重新装修、提档升级,“将来村里不仅可以赏花、品果,还可以垂钓,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会更好。”
群众心声
竹河村7组贫困户周维明:以前我们一家三口挤在多平方米的穿斗房里,住了几十年。今年,我在政府帮助下建起砖房,还通了自来水,生活变化太大了。我和爱人身体都不好,又没什么技术,今年参加合作社,将一亩多地种了桃子和李子。村上说,今后桃子和李子卖了钱,我们在家里就可以分红,贫困户还可以多分点,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我这两年感受最深的是,村里的路越修越好,楼房越来越多,我们家也积极努力地摘掉贫困户“帽子”,和全村人一道致富奔康。
新闻推荐
11月14日,华蓥市庆华镇黄桷村贫困户卿云飞展示他刚获得的“产业脱贫之星”奖牌。 近日,华蓥市对卿云飞、明伍碧、何文召等首批30名主动
月日,华蓥市庆华镇黄桷村贫困户卿云飞展示他刚获得的“产业脱贫之星”奖牌。近日,华蓥市对卿云飞、明伍碧、何文召等首批名主动发展产业、增收脱贫致富、群众口碑好等认可度高的“脱贫之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