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省委书记王东明提出:“要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的增长,努力跨过转型发展这道坎。”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陈光志先后多次深入广安开展专项调研,对广安经济转型升级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广安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对其他市州乃至全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升级版等都具有重要启示。”——
看广安如何跨过转型发展这道坎(创新篇)
□本报记者孙维铁李倩
4月24日,“西部军民融合创新科技(广安)研发实验基地”在邓小平城乡发展学院挂牌成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是广安市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里程碑事件。
这样高含金量的创新研发平台,在广安并不鲜见。2013年以来,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清华大学广安新能源研究院、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广安分院、西南大学广安高端产业技术研究院……一系列高规格、高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纷纷落户。
广安缘何受到如此“青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广安市高端决策咨询专家卢山毫不讳言:“我们看中的是广安电子信息产业在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与广安开展深度合作,必将取得双赢。”
高度评价的背后,映射着广安狠抓创新的力度、深度、广度。五年来,市委市政府突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坚定不移走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路子,统筹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激发释放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体制机制创新:
自上而下破除发展藩篱
广安的全面创新改革之路,从2013年2月就始现端倪。
彼时,王可凤是广安区前锋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当月底,国务院批准广安市调整行政区划,前锋区成立,王可凤成为前锋区大佛寺街道办事处幸福村居民,由农民变为市民,每月领取养老金,日子越过越舒坦。
这是侯晓春履新市委书记后烧的一把旺火:将原广安区一分为二,新设前锋区,一举打破“一市一区”格局限制,广安发展由此迈入“双车头”拉动时代。
区划调整只是起点,一场机制体制创新改革风暴随之席卷全市:扩大广安国家级经开区管辖范围,新设川渝合作示范区枣山物流商贸园区、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华蓥山旅游文化景区,组建广安发展建设集团、交通投资建设集团、金财集团和四川经准检验检测公司……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6+4+N”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成功构建,众多全新增长点共同发力,拉动全市经济整体快速发展。
以金财集团为例。自成立后,集团累计投融资总额28.04亿元,支持本地企业300余家,拉动社会投资近110亿元……五年时间,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带动各地成立20余家投融资公司,加快了广安经济转型发展步伐。
五年跨越,包括金财集团在内的数字“N”不断增大。这意味着,改革创新始终贯穿在广安转型发展的道路上。
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时代,只有不断推进全面创新,才能以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才能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使各种活力竞相迸发。这是广安决策层的共识。
谋定而后动。在创新改革初尝甜头之后,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排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创新发展,成为引领广安发展的第一动力。五年时间,全市制定出台4个专项改革方案,1项改革纳入国家试点,全面创新改革势如破竹。
“与‘十三五\’发展同期谋划和部署,创新在支撑引领广安未来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市发改委主任熊祥俭一语中的。
自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以直面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除顽瘴、克痼疾、破藩篱,广安改革创新的步伐坚实有力。
借脑借智发力:
补齐人才短板集聚优势
今年4月,41名同志头上多了“广安杰出人才”的光环。光荣榜上,无一不是广安创新驱动的引领者,(紧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杜海洋华蓥记者站周松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充满诗意的话语,折射的是人们对传统村落中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无限眷恋。近年来,华蓥市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基本要求,坚持...
华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