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莉华
“家里的债已经还清了,我终于可以放心安享晚年了。”6月10日上午,华蓥市阳和镇偏岩子村4组68岁的村民余兴贵显得很悠闲,因为就在今年,他通过15年的辛勤劳作,为去世的儿子还清了近20万元的巨额欠债。余兴贵老人的诚信事迹令人动容,被广安市推荐为2017年6月“中国好人榜”广安市候选人。
在广安,这样的诚信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近年来,广安市通过建章立制、搭建平台、宣传教育,有序构建社会信用体系,诚信的光芒照亮了整座城市。
市民诚信是“第二张身份证”
一段时间以来,拾金不昧“最美的哥”黎功寿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在黎功寿上班的某一天,他搭乘了一名外地乘客,几分钟后,乘客到达目的地下车,黎功寿正准备搭乘下一位乘客,突然发现后座有一个钱包,里面有6000元现金、几张银行卡、一张名片。黎功寿放下生意,多方联系失主,并亲自将失物归还。类似的事情,黎功寿在从事出租车行业的十多年里,遇到太多太多。对于联系不上失主的,主动上缴到出租公司,让出租公司帮忙寻找。
然而,像黎功寿这样诚实守信的人在广安还有很多。据市文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安市将这些践诺守信的故事,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广安文明网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人人守信的社会氛围。
此外,广安市还建立了个人诚信系统,对诚信度不高的人,在就业创业扶持、低保困难救助等方面,依法采取限制措施。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方面,推行征信管理,实行信用准入和信用加分制度。如今,诚信已成为广安市民倍加珍惜的“第二张身份证”。
企业将诚信当作“金字名片”
“企业讲诚信,办事都方便多了。”6月12日,台泥(广安)水泥有限公司的办税员刘熙锟为公司办理涉税手续,忘记带齐所需材料。万分懊恼之际,税务工作人员告诉他,信用A级企业可以先办事,再补交材料,这让刘熙锟喜出望外。
诚信企业办事享便利,这是广安市推行建立企业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带来的效果。近年来,广安市不断优化诚信环境,建立联合惩戒制度,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签署“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引导企业诚信经营。
在惩戒失信的同时,广安市还大力褒扬诚信,建立“红黑榜”,把恪守诚信的企业列入“红榜”,并组织评选出各种诚信典型,派送诚信“福利”,让诚信企业发展之路更宽。
2016年,广安市共公布诚信典型企业217个、失信企业4个,形成了企业将诚信当作“金字名片”的好风尚。
政府全面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我的诚信没有问题,可以向银行申请创业贷款。”6月12日,市民张建安来到中国人民银行广安市中心支行的“广安市信用信息管理中心”,用身份证查询了自己的信用情况。当得知自己信用情况良好后,张建安高兴地对记者说,他的创业贷款有了着落。
2014年,广安市为全面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诚信广安”创建,委托人行广安中心支行牵头挂牌成立了“广安市信用信息管理中心”,中心收录了140万余名个人和1.5万余户企业的基本信息。
“只要出现不诚信行为,就会被信用信息管理中心记录在案。”据该行负责人介绍,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快速便捷地查询到自己的信用信息,一旦成为失信对象,不仅享受不到优惠政策,还要接受相应的惩罚。
据市文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立信用信息管理中心,旨在树立“守信处处受益、失信处处碰壁”的价值导向。广安市将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个人,在市场管理、专项审批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信用状况差、失信严重的企业和个人,将被罚款、限期整改、停业整顿、限制高消费……通过这些手段,让失信者付出沉重代价和高额失信成本,最终认识到诚信的可贵。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夯实转型发展底部基础。从“6+4+1”到“6+4+4”再到“6+4+N”,市委敢于打破区域壁垒,突破体制束缚,下放部门权力,目的只有一个,打造更多经济增长极,全面释放发...
华蓥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华蓥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