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记者站周松林
近年来,华蓥市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贫困对象致富能力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教育扶贫工作方式方法,构筑起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全程帮扶体系。
“两校互动”
保证不落下每一名学生
去年,为了解教育扶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华蓥市教科体局组织专门人员到各中小学校开展专题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整理成了《2016年教育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报告》。
华蓥中学的一名贫困生,因为顾及“面子”,羞于把帮扶证交给班主任,以至于没有被统计到;明月镇某***家庭的两个孩子,姐姐读高中,弟弟读初中,弟弟领到了帮扶资金,姐姐却没有领到……调查组在进行专题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我们定下了一个目标,就是坚决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因贫失学、因学举债,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创新工作方法。”9月1日,华蓥市教科体局局长马庆茂对记者说。
去年上半年,该局的教育扶贫工作是以贫困生就读学校为主体,让学生或家长向学校申请,经过学校审查,然后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帮扶资金。
“这种方法无法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心理顾虑,无法全面摸清全市贫困生的现状,而且很多学生的父母在外务工,让年岁较大的老爷爷、老奶奶走远路送帮扶证到学校也不够人性化。”马庆茂说。
为保证教育扶贫不落下每一个学生的目标,华蓥市教科体局在多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村学校(贫困学生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读学校“两校互动”贫困学生资助帮扶工作法。即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扶贫中的主体作用,包村学校负责摸排、核实、统计贫困学生基本情况,准确统计贫困家庭中的贫困学生就学情况,并与就读学校取得联系,准确核实学生就读情况,并帮助贫困户到村委会、所在乡镇、扶移局、就读学校代办盖章等事宜,规避群众不必要的往返操劳;
就读学校则负责统计贫困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情况,并与包村学校取得联系,准确核实学生的家庭情况。
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包村台账和就读台账,上报相关部门,为精准资助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同时,还建立包村学校和就读学校定期与不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共享相关信息,共商帮扶计划,用最简程序、最短时间落实帮扶举措,全力保障贫困学生帮扶政策应享尽享。
“四网兜底”
构建全程资助帮扶体系
“现在,要不是有这样好的政策,估计李小杰这个娃就真的失学了。”9月1日,阳和镇初级中学政教处主任廖兴龙对记者说。
在李小杰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离家出走了,扔下了他和姐姐以及患有风湿痛、劳动能力低下的父亲,至今未归;现在,父亲已经不能正常行走,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姐姐为了挣钱养家,初中毕业之后就外出务工了。姐姐微薄的工资收入,既要养家,又要供爸爸吃药,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捉襟见肘。
去年底,李小杰打消了继续上学的念头,准备去务工挣钱。廖兴龙了解到情况后,立即赶到李小杰的家中,当廖兴龙了解到李小杰想早点学一门技术的想法后,他就主动与华蓥市职教中心取得了联系。今年上半年,李小杰顺利到职教中心就读,继续他未完成的学业。
“我们学校不仅免除了像李小杰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所有的杂费、书本费、住宿费等费用,每年,他们还将享受到政府发放的4000元生活补助和助学金。”华蓥市职教中心教师谌巨龙对记者说。
近年来,华蓥市通过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帮扶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惠性资助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网和社会自主帮扶网,对学生进行精准精确帮扶,构筑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帮扶体系。
华蓥市在全面落实中省贫困学生帮扶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地方特惠政策,全面免除贫困幼儿午餐费、贫困高中学生学费及住宿费,并对所有贫困大学生每年给予5000元的生活补助;对非建档立卡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全面实行学费免除、生活费补助、助学贷款等普惠性资助,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设立教育扶贫救助专项基金500万元,对已享受教育帮扶政策但仍存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专项救助,截至目前,符合救助条件的贫困学生全部获得基金救助。
同时,该市还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事业单位投入到教育扶贫工作中,开展“献爱心”“心连心”等帮扶活动,构建全社会齐参与教育扶贫的大格局。
新闻推荐
△8月29日,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小驴山村的农民在采摘药用紫薇花。近年来,四川省华蓥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花卉产业。2015年以来,当地引进投资在禄市镇发展起近7000亩紫薇、海棠、玫瑰...
华蓥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华蓥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