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湾村谯氏修建的谯氏先祖纪念碑。
蜀汉光禄大夫谯周像。
华蓥市永兴镇陈家湾村谯家老院落遗迹。
位于南充西山万卷楼景区的谯公祠,,谯公墓也在这里谯公墓也在这里。。
□李有毅李中友本报记者胡佐斌文/图
賨人,按大多数历史学者的观点,是指东晋之前生活在嘉陵江、渠江一带的土著先民,东晋及以后,賨人渐渐消失。到了今天,历史学者们则普遍认为,賨人已在这片土地上彻底消失。
然而,这一观点与记者最近的探访相差甚远。9月14日,记者在华蓥采访,从谯氏宗谱中得知,生活在皛然山下的谯氏一族确为賨人后裔,且西晋史学家陈寿在当时便认为谯氏为土著,“土著不迁賨城,谯氏而已”。
华蓥山下谯氏繁衍至今达2000年
根据《华蓥谯氏族谱》记载,华蓥谯氏从晋代谯秀开始,首修家谱。谯秀,谯周之孙,谯熙之子,颇有才气,以儒学著称。时李雄据蜀建立成汉政权,李雄的叔父李骧及李骧的儿子李寿皆慕其名而想征用他,但谯秀都拒绝了,居家躬耕乐道。后来,东晋大将桓温灭掉成汉政权,上表向皇帝推荐重用谯秀,但谯秀已年迈,朝廷没有起用,但皇帝年年派使者前往关怀询问。而居于家中的谯秀恐后人难知先祖之事,便创谱遗后。
《华蓥谯氏族谱》是从谯玄开始记起的。谯玄,字萼黄,生于汉成帝永始元年乙巳(前16)四月初八日巳时,卒于汉章帝建初三年戊寅(79)十月十八日午时,葬于阆中。汉平帝时,谯玄先后任对策官拜议郎、绣衣使者,后得知王莽居摄(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政务,谓“居摄”),便弃官还家。公孙述据蜀称帝,几次想聘谯玄为官,谯玄都拒绝了,公孙述很是愤怒,派巴郡(郡治阆中)太守前往威逼说:“若不受聘,将赐死!”
为保全父命,谯玄的儿子谯瑛当即叩头相求,愿奉家钱千万,弥补国资不足,以赎父死。太守也向公孙述求情,得到了公孙述的同意。
谯玄获免后,其子谯瑛便带着全家来到皛然山中的凤山下隐居。皛然山,即今华蓥山白岩(华蓥市双河街道办境内),下有一坝,今名皛山坝,南宋四川巡抚使安丙便家居于此,著有《皛然集》。白岩下有一小山,居于白岩与皛山坝之间,形似凤头,或为《华蓥谯氏族谱》中所载的“凤山”。
谯瑛率全家隐居于皛然山下,由此拉开了谯氏在华蓥山下繁衍至今的历史序幕。
《华蓥谯氏族谱》收录了清道光壬寅年(1842)谯文钦所撰的一篇《集谱录》,其记载了从谯玄开始,在皛然山及附近,一直繁衍到明代弘治年间谯守忠的简要过程。而谯守忠官授云南巡检使,告老还乡后,特再次修谱,并以其父谯章有八弟兄为由,将族谱分为八部,分别传承。
《集谱录》对明代修谱之事,这样写道:“惟章祖居故土,其生守祖公也,告诫殷勤,常曰:‘谯氏数十世以来,守此土者,惟吾与汝而已。\’守忠祖亦佩服,记忆厥后,授云南巡检使,听治天下,增修旧谱,乃录八部,分为八房。又以二十字派命名,使后之宗支不紊,而家规亦井井有条焉。”其大体意思是,谯章共有八弟兄,但其他几弟兄都外迁了,仅谯章留守故土,为了不让后世紊乱,谯章之子谯守忠便再次修谱,分录八房传承。
根据《华蓥谯氏族谱》显示,清康熙十年(1671),华蓥谯氏第五十三世孙谯瑛再率侄子谯廷禄、谯廷枢共同修谱,致使明清交替也未影响到华蓥谯氏的宗支脉络。
在记录先祖方面,《华蓥谯氏族谱》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只录在本土繁衍的,迁于外地者,虽注明外迁一事,但其后人不再录入。另外,在清代之前,但凡录入族谱的,其出生时间、逝世时间、葬于何地,都有详细记载,特别是其生与死的时间,直接记载到某一天的某个时辰,这足以说明,华蓥谯氏将先祖记入族谱是十分的认真和细致的。而清代及以后,因人口繁衍众多,多数人物便只是简略记载了。
《华蓥谯氏族谱》还收录了谯周的门生、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谯氏内谱序》,即西晋谯秀创修《谯氏族谱》完稿后,请陈寿所作的序。该序开篇便这样写道:“称海内世系之久远,土著不迁賨城,谯氏而已,其余或避兵而逃,或避地而居,谱谍虽存而非土著也。”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即:西晋建立后,作为原来的土著人賨人,没有离开賨城的,只有谯氏罢了,其他仍留在賨城生活的,虽有谱谍传世,但都不是土著人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陈寿所称賨城,不是指的一座城,而应指东汉时期所设的賨城县——清《广安州志》载,广安在东汉时为賨城县城。
据此记载,谯氏无疑是真正的土著賨人了,其在华蓥山下繁衍至今达2000年,从无间断,这对于四川历史上多次发生大规模移民来说,不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纵观华蓥谯氏,一族之旺在汉晋
纵观《华蓥谯氏族谱》可知,华蓥谯氏在2000年的繁衍过程中,家族最兴旺的时候还是在汉晋时期。
从第四代起,华蓥谯氏始出官。谯镇,字静宇,任浙江钱塘县令,有政绩贤声。谯镇之子谯石泉,于汉灵帝时任江西豫章令,因深得民心,豫章百姓称其为“神君”。谯石泉之子谯希宠,汉灵帝时任湖广黄州蕲水县令。
第七代谯周,字允南,生于汉灵帝十九年丙寅(186)三月十三日酉时,卒于晋武帝二十年甲辰(284)九月二十九日午时,享年98岁(族谱记载的年龄与网络百度名片有差池)。史学家把谯周在历史上的影响看得很重,称其为“蜀中孔子”,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经学家、历史学家、大教育家、儒学大师,史学家陈寿、文学家李宓、大将军罗宪等,都是他的门生。在蜀国时,谯周先后任太子家令、中散大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等职,逝后葬顺庆府治内。
谯同,谯周之子,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壬寅(192)六月十九日戌时,年少时便有一些名气,州府想聘用他,他却不受。后来,刺史寿良与东羗尉何攀都推荐他到大将军幕府作尚书郎,后又任无锡令。
谯登,谯周之孙,生于蜀汉延熙八年乙丑(246)三月十七日丑时,卒于晋成帝咸和三年戊子(328)十月初五卯时,永嘉初年任梓潼郡内使、太守,后遇李雄之乱,李雄亲率大军攻打涪城,被谯登所败。然镇西将军罗尚与谯登有隔阂,故意不供谯登军食,李雄获悉后,遣其叔父李骧再攻,谯登食尽绝援,被李骧俘获,李雄逼谯登投降,谯登不屈而死,葬梓潼县治北。其长子谯永卿、次子谯永相均为官。
谯秀,谯周之孙,前文已作介绍。
此后,华蓥谯氏所出能人极少,但第三十六代谯定要算一位。谯定生于宋仁宗嘉祐八年癸卯(1063)三月初一日卯时,终于宋高宗绍兴九年己未(1139)十二月二十五日巳时。谯定师从程颐,成为程颐川籍门人中造诣极深的哲学家(易学家)。绍圣中,程颐贬涪州,二人便联袂讲《易》于北山之穴,遂使“程学”在巴蜀传播。靖康初,钦宗召谯定为崇政殿说书,不就。后隐居青城山中,蜀士称其为谯夫子,为宋代巴蜀理学四大学派之一的涪陵学派的开创者。逝后葬涪江五溪。
西晋始有迁出,成为多地谯氏之祖
据《华蓥谯氏族谱》,从华蓥谯氏第七代开始,便有族人外迁。最早迁出的不是别人,正是谯周。但对于其外迁之事,记载极为简略:“思归,定葬顺庆府治内。”
结合谯周所怀学问,这种可能性极大:西晋统一全国后,天下太平,谯周认为,谯氏于汉平帝时为避祸而举家迁徙,祖居地或许早已没有谯氏族人了,作为谯氏后人,应该回到祖居地,以护祖根,但祖根是在安汉还是阆中,他一时也拿不准,思来想去,最终“定葬顺庆府内。”
《华蓥谯氏族谱》只记载了谯周的一个儿子谯同,但根据史料,谯周有三个儿子:长子谯熙,仲子谯贤,三子谯同。根据华蓥谯氏祖上的繁衍情况,虽有外迁,但本土必有根。因此可以推测,或许谯周认为,祖居地应为安汉县(西汉时县治在今南充市舞凤乡清泉坝五里店),便携长子、仲子一并迁往了,仅留下三子谯同在华蓥继续繁衍。历经数个朝代后,华蓥谯氏后人重修族谱,而谯周葬地已属顺庆府,或许为了方便后人确认谯周这个著名先祖的葬地,便将原安汉县改为顺庆府了。
然谯同后作无锡令,定居江南,《华蓥谯氏族谱》载:“历官江南,居(江南),江南谯氏即公之后……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壬寅(192)六月十九日戌时,告终年月日时及墓葬不知。”不过,华蓥谯氏并未因谯同的不归而断根,因为谯周的孙子辈仍在本土繁衍,如谯登、谯秀。
谯登次子谯永相,由国子监任湖广长沙州浏阳县典吏,后居湖南长德府沅江县。不过,他葬地并未在湖南,而仍在本地,想必是在年迈时又归蜀了。
华蓥谯氏第二十一代谯作栋,生于隋文帝仁寿三年癸亥(603)四月十六日辰时,后移居巴州(今巴中)永兴镇,终时和葬地不知。
第三十六代谯定,蜀士称樵夫子,精易学,曾隐青城山,后葬涪江五溪。其是否有后,族谱未录。
第四十二代谯绍斗,生于元成宗大德五年辛丑(1301)正月十八日卯时,为避兵乱,举家迁贵州大定府居住。但数代后,贵州大定府谯氏又有多人回籍。
第四十五代谯弘道,生于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十月十四日未时,卒于明英宗天顺二年戊寅(1458)正月十八日申时,郡庠生。共八子,依次为:谯聪、谯明、谯睿、谯智、谯宪、谯章、谯文、谯武。除谯章留守本土外,其他都外迁,其中:谯聪移居西充县谯家沟松林塆,谯明、谯睿、谯智、谯宪移居南充县龙门坝,谯文移居合川罗滩谯家坪,谯武移居渠县谯家庄。这也是华蓥谯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外迁。
华蓥谯氏繁衍到谯弘道儿子这一代,尽管处于明朝初期,但其家族人口已达到极盛,这为写谱也造成了一定难度。故谯弘道孙子、云南巡检使谯守忠致仕还乡后,便再修家谱,并将家谱一分为八,分房传承,今华蓥谯氏即谯弘道第六子谯章之后。
新闻推荐
近日,华蓥市委报道组的党员干部带着月饼等礼物,专程来到该市观音溪镇高坪村,看望慰问他们结对帮扶的13户贫困户。高坪村受惠于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于今年春节住进320多平方米小洋楼的贫困户詹豋...
华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蓥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