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长凤华蓥记者站周松林
2015年7月,华蓥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实施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工作,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和办法解决了交通运输管理这个“老大难”问题。
自启动改革以来,华蓥市把打破机构设置、合理调配资源、实现人力优化作为关键环节、重要内容来部署实施,从体制机制上破解交通运输执法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多头执法、人员冗余、趋利执法等问题,从源头上治理公路“三乱”、运输“双超”等乱象。
从“分散执法”到“综合执法”
华蓥曾是传统老工矿城市、建材大市,市域内公路常年受重货车碾压,路况环境恶劣,“一年修路、年年补路”是华蓥交通最大的发展难题、现实困境。为彻底改变交通公路劣势,华蓥市掀起“交通大会战”热潮,基本建成“一环三纵五横”的公路路网体系,市域内公路里程达到1000公里。而构建与现代交通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也势在必行。
“改革之前,华蓥市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人员配置错位现象比较突出。原路政执法管理大队、公路运输管理所是交通运输执法的中坚力量,但正式职工只有29名,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在实际运行中临聘大量人员协助执法。随着现代道路养护技术趋于机械化、自动化,公路管理养护段人员达135人,但超过40%的职工无法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处于闲置状态。”近日,全程参与制定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总体方案的华蓥市交通运输局政策法规股股长阳国介绍说。
为从体制机制上破解交通运输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华蓥市启动了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将路政执法管理大队变更为交通运输执法大队,将原路政执法管理大队、公路运输管理所有关公路路政、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职能予以整合,交由新组建的交通运输执法大队承担;原路政执法管理大队行政审批职能划入公路运输管理所,由公路运输管理所一并承担交通运输(陆路部分)行政审批职能。
该市还设立公路路政服务中心,从原公路管理养护段核定事业编制中划入,并明确将交通运输执法大队与公路路政服务中心共计79个人员编制整合使用,引导原公路管理养护段年富力强的60余名事业人员参加执法考试取得执法主体资格,并将其编制划转到新成立的公路路政服务中心,解决交通行政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有效破解了交通执法工作“各行其政、多头管理、力量分散、效率低下”的难题,形成了“一个执法主体、一套专班人马、一个窗口对外”的工作格局,实现了“1+1>2”的整体效应。
从“各自管控”到“联动管控”
人员能否合理有效使用,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实施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以后,该市科学制定《交通运输执法大队公路运输管理所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职工双向选择工作方案》,开展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一般职工双向选择工作,由该市相关部门聘请的评审委员会对竞聘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并按照得分高低顺序,确定单位中层干部的资格人选,一批政治作风优良、工作业绩突出的干部走上了中层岗位。
同时,在交通运输执法大队、公路运输管理所、公路管理养护段推行一般职工双向选择,一般职工首先选择意向岗位,再由岗位负责人选择一般职工,以此方式配备一般职工80名,对3名未被选中的一般职工,按照《待岗职工培训方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待岗学习。
“在改革之前,原路政执法管理大队和公路运输管理所都有执法的职责,不仅存在着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问题,还有不认真执法的现象。”华蓥市原路政执法管理大队大队长、现交通运输执法大队大队长刘德富坦言。
依托交通运输执法中队及超限运输检测站,华蓥市创新建立片区联合执法机制,由交通运输执法中队、交警中队、乡镇派出所、乡镇交管办联合组成执法队伍,对辖区国省干线、县乡村道路进行严格执法管控,极大地提高了综合执法监管能力,确保交通执法全时段、全路段覆盖。
通过探索交通运输片区执法,华蓥市建立了一整套联动执法机制,构建形成了交通运输执法工作一盘棋的良好格局,提升了执法效率和交通服务保障水平。自启动改革以来,该市公路监管全面实现了联管联控、联勤联动,违法违规运输行为大幅减少,区域内公路得到有效保护,国省县乡道路好路率达99%,农村道路好路率达98%。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观音溪镇多点发力狠抓文化惠民工程,让老百姓享受到高质量高水平文化生活。该镇加快软硬件建设,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场地。在保持原有活动阵地数量和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加大投入新修活...
华蓥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蓥,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