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记者站杨天军本报记者胡苗
2014年初,华蓥市共有贫困户6181户、17387人,47%分布在25个贫困村,53%散居在78个非贫困村和城镇;生活在“四大特殊贫困类区”的占79%,因病、因残致贫占73%。这一连串凸显贫困实情的数据,曾如壁立群山,阻隔着华蓥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2015年,作为省级贫困县的华蓥市,严格按照中、省、广安市相关部署,在精准施策的基础上,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扶贫举措,全力攻坚。
截至2016年底,华蓥实现6个贫困村退出、减贫1434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5%,在全省88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华蓥有何制胜“法宝”?脱贫“摘帽”后又会怎么干?10月31日,记者在华蓥进行了实地采访。
靶向施策“拔穷根”
对于***的“精准”二字,华蓥市禄市镇姚家塝村村民王朝海感触很深。受益于此,昔日饱受病魔折磨的他,不仅甩掉了“贫困帽”,更满怀信心走上了致富路。
王朝海一家属于因病致贫。几年前,王朝海患上原发性肝癌,治病花光了家中积蓄。经过治疗,王朝海的病情虽得到有效控制,仍需服药调理,也没法干重活,一家人的重担都压在妻子罗燕身上。
针对王朝海一家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其意愿需求,帮扶干部为其量身制定了脱贫方案。
“首先要解决王朝海这类贫困户的医疗支出问题。”华蓥市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说,为切实减轻贫困人口治病的经济负担、防止因病返贫,华蓥市下大力气推进医疗扶贫。对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政策予以扶持保障,确保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全额报销,贫困户住院看病实现“零支付”。
其次,筑牢基本生活保障网。华蓥在对***对象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通过三次调整将低保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50元调升至每人每月300元,实现农村低保线享受标准和国家贫困线“两线合一”。
这张“网”还覆盖教育。华蓥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健全完善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帮扶体系,选派优秀教师“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全市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
如今,贫穷不再是王朝海一家小康路上的“绊脚石”。天气好时,王朝海总会到自家鱼塘去看看。“下个月,塘里的鱼就可以上市了,今年能多收入几千元。”王朝海说,在精准有效的帮扶下,他的儿子经过技术培训,现在在外务工每月有8000余元的收入;不用为女儿的读书费用犯愁,妻子从事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400元收入,“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保障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华蓥市从9月下旬开始进行托市收购,让利于民。截至目前,该市已收购粮食8000多吨。该市托市收购严格按照国家执行标准,坚持依质论价,优质优价,及时兑付农民售粮...
华蓥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蓥,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