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录
“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既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又能让农民增收致富,既能产生社会效益,又能产生经济效益,这“千万”工程,是多少年来,四川省农民的一个梦想。
实现梦想的努力从来不曾停下。地处川东丘陵的广安市就是其中的一员。从2008年开始,当地抓住被纳入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契机,按照“整体连片、集中发展、梯次推进”的思路,围绕“重规划、广覆盖,抓示范、优模式,聚要素、强推进,实现钱粮倍增”的总体要求,在实现“千万”工程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走出了一条丘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梁现瑞
“千万”工程的基石
“吭哧”“吭哧”地爬上近半个小时,才能抵达福城村的制高点。先前,这里是一块人迹罕至的荒坡,如今,冬日的薄雾中,土地上到处都种植着一种被当地人俗称为“儿菜”的蔬菜,它是川渝两地人们制造榨菜的主要原料。
2012年11月29日,我们来到川东丘陵深处,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福城村。回头来看,这已经是这块土地上一年中第四次被植物的绿色覆盖。气喘吁吁中,74岁的福城村村民李才华扳起指头,给我们细数一年来这块土地走过的历程:
今年3月,最后的儿菜收割完毕后,他们将土地迅速翻耕平整,种上一茬小白菜;5月初小白菜全部上市后,紧接着是种水稻、海椒或玉米;8月底,等海椒或水稻收获之后,再继续种上一轮小白菜;10月初,等第二轮小白菜收割完毕,种下一年中最后一季作物——儿菜。
一亩土地的“千万”梦想就是在这样4轮前后相接的耕作和收获中实现的。以水田来说,一亩田水稻的产量大约是500多公斤,仅此一项,就可以实现“千斤粮”。
万元钱的实现路径稍显复杂。一亩水稻500多公斤,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大约可以获得1400元的收入,两茬小白菜,大约可以收获2000公斤,按照当前的市价,大约可以得到4000元钱;而一亩儿菜,总产量却可以高达3000多公斤,这又可以卖到6000元钱,如此一来,三项相加,1万元绰绰有余。即便是将第二轮作物换成玉米和海椒,都出入不大。
“以前,别说万元钱,3000元都难。”说起之前,村支部书记王印语气中更多是抱怨,他回忆说,今年之前,福城村1600多亩土地中,有一大半是没有水利设施的望天田,不仅没有水,也没有路,截至去年,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更没有生产便道。
川东是四川的老旱区,倘若没有水,没有路,农民就失去了致富的通道,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土地一年只能种一两茬,“千万”工程就成了泡影。
真正的变迁发生在今年。因为通过竞争立项成功入选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村,福城村以及相邻的悦来镇天台村,获得了400多万元财政资金的支持,并带动相应的农业、水利、科技、国土、交通等部门的政府资金进入,再加上群众积极投工投劳,两个村一下子有了上千万资金的投入。在资金的强大支持下,当地先后建成了10多公里的通村公路和生产便道,实施田土调型4000亩,建起了8口蓄水池,整治一座山坪塘,新建排灌渠道6公里,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大大改善。
福城村和天台村还只是广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08年到2012年,广安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共投入资金7.9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3.1亿元,社会投入4.7亿元。整合其他涉农项目资金5.3亿元。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带动,广安市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效益进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新建整治田间生产路486公里,新建整治排灌渠230公里,新建整治小微水利4120处,新增有效灌面10万亩,全市耕地面积70%以上达到标准农田三级以上,耕地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每亩800公斤以上。
当前,广安已新建和改造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22个,建成优质粮油基地71万亩,其中“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15万亩、集中连片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39个,覆盖58个乡镇452个村33.2万农户;全市现有优质蔬菜基地50万亩,优质柑橘基地55万亩,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27300个、养殖小区4200个,年出栏生猪525万头,产值达87.7亿元。近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3%。
产村融合的支撑
从田间回到家里,34岁的徐永兵脱掉了脚上泥星点点的鞋子,开始端起一杯苦荞茶,享受劳动后的消闲时光。
这样的景象意味深长——生产与生活,产业和村庄,两者之间隔着不到100米的距离,穿越这个距离,只要短短一分钟。
放在几年前,这需要几天。那时,徐永兵在广州打工,路途遥远,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
3年前,他回到了家乡——广安市广安区大龙乡果坝新村,这里距离渠江只有不到500米的距离。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不仅有割不断的浓浓亲情,也有家乡发展的火热态势。
2009年前后,村子被纳入了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范围,1400多亩土地被经过彻底的平整,同时配套建设了完善的路网和水利设施,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之前一个人每次只能背百把斤,而今,一辆车进去一次能运走一两吨,过去耕地要靠牛,如今,一台耕作机一天能耕几十亩。
从广东回来后,徐永兵开始在自家的4亩土地上种起了大葱,仅此一项,每年就能收入10多万元,相比在外打工,要高出几倍。
产业发展了,工作解决了。2011年,新村建设又开始动工,在政府的资助下,徐永兵家建起了一幢240平方米的小楼,总共花了近20万元,对他来说,这不是什么问题。
人在景中,房在园中,村在绿中……村子和村子里的产业构成了一幅和谐、生态的乡村风景图。不只是徐永兵一家,目前,果坝新村已经建设了3个集中居住点,全村360多户人家中已经有近三分之一实现了集中居住,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带动下,新村建设、产村融合开始结出累累硕果。这或许是此前人们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时未曾想到的“副产品”。
不只是广安区,邻水县目前在境内的丰和镇、复盛乡等地规划了1.5万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严格按照产村相融的模式进行规划设计,目前已经投入4000多元资金。11月底,当我们赶到这里的时候,一大片脐橙基地已经基本成型,站在附近的山巅,只见山下阡陌纵横,新村拔地而起,崭新的公路穿村而过。“等明年春天再来,那情境会更美。”邻水县委副书记黎均平当场向我们发出邀请。
截至目前,广安市全市新改扩建农民新村(聚居点)942个、新农村综合体试点8个;实施“五改三建”5.9万户,惠及农民37万人。
观点
五环相扣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健康发展
我市自2008年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以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初步探索出了川东丘陵地区既促传统农业转变、又促现代农业发展,既保粮食安全、又保农民增收,既促农业增效、又促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要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抓好五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视角规划,连片整合,以“一盘棋”的思维统筹。按照“以点带面、长远治本”的原则,在项目申报之初就注重资源整合,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为平台,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涉农项目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有机结合,统筹规划,统一实施,发挥集中优势和整体效益,促进项目区基础建设集中连片,实现田网、路网、渠网合理配套,奠定了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二,联动式投入,民办公助,以“滚雪球”的办法聚力。按照“政府引导、民建民享”的原则,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积极鼓励农户投资投劳,大力倡导社会人士、团体捐赠赞助,形成项目补助、财政补贴、群众自筹、业主投入、涉农整合“五方互动”良好局面,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项目整合、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做到国家、社会、个人集约化组装式投入。
第三,全过程监督,质效并重,以“联合体”的方式建设。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大力推行民主、技术、行政“三位一体”建设监督。由村民代表、农民“土专家”和党员组成五人建设监管小组,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使群众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全程参与工程监督;各项目县乡镇政府、财政部门、相关农业部门组成联合监督组实行行政监督,严格把控工程建设过程各个环节,确保工程质量。坚持实行市、县(区市)、乡(镇)、村“层级”验收,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建成百姓的放心工程。
第四,高标准管理,严把关口,以“精细化”的模式理财。工程建设,廉洁为重。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建设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公告制度,实行“先建后补”,强化资金监管,规范资金支付程序,坚持村申请、乡(镇)审查、部门审核、领导审定,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采取专户专账、专款专用、专人专管“三专结合”的办法,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坚持将项目资金打紧安排,严格项目验收审计,认真开展项目绩效考评,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逐步健全项目资金安排规范、运行安全、使用高效的长效机制。
第五,开拓性创新,滚动发展,以“可持续”的机制管养。支农项目重在建、难在管,出路在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建后管护新模式,细化收益主体、明确管护责任,按最小单元受益群体确定管理和费用分摊办法,通过一事一议按受益的人口、面积科学合理分摊管护费用,做到公开透明,确保农民积极缴纳应分担的费用,做到一年建设,长期管护,永续利用。
(广安市财政局局长王宏)
新闻推荐
近年,邻水县突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瞄准百亿级机电产业集群的目标,打造成熟园区。目前,邻水县经开区已建成13.2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21户、年产值150亿元以上,实现产值过百亿、入驻企业过百家的“双百”...
邻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邻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